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九间棚村因山顶的九间嵌在石缝里的石棚而得名。
从平邑县城到地方镇龙顶山脚下足有40公里,爬上海拔米的山顶,还要走过“山路十八弯”。九间棚村就在龙顶山山顶。
九间棚村四面悬崖,山高涧陡,缺水没路,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是出了名的“干山顶”、穷困村,几十年前,很多村民的愿望就是“逃”出大山。而如今,金银花和旅游产业让这个小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背后,是一种精气神。改革开放后,九间棚人在*员干部的带领下,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在贫瘠的山顶上架电、修路、引水,硬生生将九间棚村建成全国闻名的“沂蒙明珠”。
这种精神,叫“九间棚精神”。
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永不过时。
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九间棚
“春秋季散客多,以来山上观光旅游为主,‘五一’到‘十一’以团队游为主,今年来研学和接受*史学习教育的人特别多,高峰时一天要迎接几百甚至上千名游客。”6月25日一大早,囫囵扒了两口饭,刘丞瑞就开车从平邑县城赶往几十公里外的九间棚村,无论是村里还是旅游公司,都有一摊子活等着他,“我去山上,媳妇在县城,不过我们都是在九间棚的企业上班。”
由平邑县城到九间棚村,足足一个多小时车程,为赶在早上8点前到村里,刘丞瑞常常6点多就得出发。虽然下午5点半就下班,可刘丞瑞总是走得晚一些,因为除了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当日总结会,他还要围着村子转一转。为了拓展九间棚的金银花和生物医药产业,九间棚村*委书记、九间棚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嘉坤经常出发外地,村里的大小事得靠刘丞瑞担着。
年,27岁的九间棚村村民刘丞瑞带着妻子陈凡莉从县城回村,他成了九间棚旅游公司的职员,而媳妇陈凡莉则成了村史馆的讲解员。因为工作扎实、业绩突出,如今刘丞瑞成了九间棚村*支部副书记和九间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妻子陈凡莉也当了7年九间棚村村委会主任,现在又接手设在平邑县城的九间棚集团旗下电商公司。
上山的游客从几千到几万,又从几万蹿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九间棚慢慢成了4A级景区,村子越来越火,刘丞瑞不仅添了孩子开上车,还在县城买了楼。年接待游客达几十万人次的旅游产业,成了九间棚村村民尤其是年轻村民生活的重要支柱。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本事,陈凡莉的进步就让刘嘉坤刮目相看。“陈凡莉从解说员干起,后来当了7年的村主任,村里的大小事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明明白白;2018年,她接手电商公司,第二年,亏损多年的企业就扭亏为盈,赚了多万元。”刘嘉坤说。
最近十年,三四十岁的年轻村民回来很多。
现在九间棚村一共多口人,刘丞瑞粗略算了算,回村的年轻人至少有二三十人,他们既有返乡创业的打工人,也有回村任职的大学生。
然而,刘嘉坤的儿子刘丞铭一直不愿回来。
年出生的刘丞铭和刘丞瑞是同龄人,也许是随了父亲的牛脾气,刘丞铭打小就倔,“小时候喜欢和屋后的驴顶头。”长大了,他更是直接进城单干,声称不要刘嘉坤一分钱。在山外,不是搞跨省旅游,就是做电商企业,刘丞铭简直比刘嘉坤还能折腾。
起初,刘丞铭不想回来,因为他觉得像父亲这样大半辈子都靠在村里,对得起村民,对不起家人。以至于现在,“连母亲的几万块钱医药费也掏不出,家里二三十年的老楼房更没钱换。”刘嘉坤也不想让儿子回来,因为他不想让村里的企业渐渐家族化,而且儿子在外面发展挺好。
“举贤不避亲”的劝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60多岁的刘嘉坤耳畔,再加上快速扩张的金银花等产业也确实急缺人手。去年,刘嘉坤硬把儿子拽了回来。回村的刘丞铭被派到九间棚集团甘肃分公司当总经理,当年他就拿下甘肃省7个县市的金银花种植大单。
是什么让老一代“愚公”削山开路、架电引水
九间棚的年轻人能回来,甚至愿意回来,因为他们脚下踩着一座“山”,而这座山就是九间棚老一辈勇挑重担的肩膀和百折不挠的脊梁。
最近,在龙顶山的悬崖峭壁上,有几台大型挖掘机正昼夜不停地开山整地。“已经整出来了多亩地,我们的目标是在山崮顶上建成亩的花果生态园,打造山区高质量绿色农业基地。”刘嘉坤说,用机械开山整地,一天一夜就得花2.5万元,“现在花点钱能办成事多好,当年我们只能靠双手开山修路。”
除了偶尔照看孙子,如今65岁的刘甲印就在九间棚的农业生态园上班,在这片他亲手“扒”出来的山地上,九间棚的金银花产业正逐渐壮大,九间棚人也越来越富。而在30多年前,为甩掉人人嘲笑的“干山顶”帽子,九间棚人开始削山修路、架电引水,当年年富力强的刘甲印就全程参加了这战天斗地的大事。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沂蒙老区的大街小巷,修路架桥、分田包干,自行车、缝纫机、“万元户”等新鲜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这股春风却没吹到米高的龙顶山九间棚村。
九间棚的盘山公路。
九间棚村实在太封闭了,山高涧陡,四面悬崖,羊肠山道九曲回环;九间棚人实在太穷了,靠秤分水,煤油取电,一日三餐地瓜干。为寻求突破,那年冬天,九间棚村老支书刘德敬和老村主任廉茂增决定为多口九间棚人闯条活路。为此,推选了一个脾气倔、胆子大、敢担当的年轻领路人——30岁的刘嘉坤。
九间棚村因山顶的九间嵌在石缝里的石棚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全村仅仅十几户人家。当年村里的小学就设在石缝的石棚里,桌椅板凳全是石头,刘嘉坤在里面念过几年书。想有活路,必须打通下山路,“架电、修路、引水”成了九间棚人必须干成的三件大事。
听说架电要凑钱,每人79块,很多来开会的村民摸摸自己口袋低头走了,只有7名*员留了下来。
老支书刘德敬带头直接把留给孩子结婚的多块钱捐了,刘嘉坤干脆把盖新房的了闪亮的星星,全村男女老少都围在村口,看这让人兴奋的电灯,刘甲印抱着不到三岁的刘丞瑞就夹在欢乐的人群里。
“刘德明一个人干活顶五个人,一家人干活顶五家。”刘嘉坤感叹道,村里修路抓阄,抓到哪段修哪段,刘德明等*员则是哪段难修修哪段。因为吃住在工地,刘德明得了急性阑尾炎住院,在梦里他还生气地嚷道:“你瞎眼,把石头安哪去啦!”刘德明在梦里骂的是二儿子刘甲印。没等手术伤口愈合,刘德明就执意出院上山,为防止伤口崩开,他找了块布缠住腰,继续领着开山修渠。
压坏了上千条扁担,磨秃了上万根钢钎……到年,九间棚村绵延近4公里的硬化路通了,7里外的河水也被新修的3座扬水站引到了山顶,两万多棵果树更是铺满了龙顶山。当年吓跑工程师的架电、修路和引水工程,被100多口战天斗地的九间棚人干成了。
是什么让小山村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地
“记得水电路通了以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书包里的地瓜面煎饼都慢慢掺上了白面。90年代初,父亲买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年,我买了辆摩托车,年回村后,我又买了辆小轿车。”刘丞瑞说,他的命运和村庄的发展牢牢绑在了一起。
年后,刘嘉坤开始领着九间棚的*员干部下山进城办厂,随后还发展了金银花种植和深加工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产业,不仅村集体收入快速增加,村民的生活也慢慢变富,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几百元飞升至现在的近3万元。
如今,从“九丰一号”到“北花一号”,九间棚的金银花不但开满了龙顶山,还开遍了沂蒙山,甚至开到了甘肃、云南、新疆等外省,涵盖金银花种植以及金银花茶、金银花酒、金银花口腔膏等深加工产品的金银花产业成为九间棚的支柱产业之一。
现在的龙顶山上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我们主要在农场种植金银花和一些有机农作物,负责施肥、除草、修剪等日常管理工作,一个月轻松收入几千块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照顾家人也方便。”刘甲印说。九间棚村五六十岁的村民大多在生态农场里工作,而像他儿子刘丞瑞那样的年轻人则在村里的旅游和医药企业上班。
“现在,九间棚景区每年游客接待量在20万人以上,旅游收入达到0万元左右。”刘丞瑞说,借助发展乡村旅游,九间棚带动了一大批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实体,更多村民被吸引到了旅游产业上来。
夏日*昏的九顶山上,斜阳羞涩,山风送爽,风景独好。刘嘉坤在民宿里和远道而来的老朋友聊着九间棚的下一步发展规划;而在村委会开总结会的刘丞瑞,嘱咐大家要脚踏实地做好手上的事,周围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朝气蓬勃。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祝超群通讯员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