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患者,女,64岁
:腹痛、便血3月,加重2天
入院前3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为阵发性下腹部隐痛,随后排血便,为黑色稀糊便,约2-6次/天,便后腹痛症状无明显缓解,腹痛与进食、情绪、体位变化无明显关系,无放射痛、无里急后重,无便后滴血,无恶心呕吐。随后患者间断腹痛、便血不适,入院前2天阵发性腹痛后便血加重,为黑色稀糊便,约6-7次/天,无头昏、乏力,无呕血、恶心、呕吐、反酸不适。
: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全腹软,下腹部轻压痛,余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麦氏点无压痛。肝脾未扪及。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8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
:
CT平扫:
增强:
动脉期:
静脉期/p>
延迟期:
:
直肠中段管壁增厚,最厚处约1.1cm,被膜毛糙,周围间隙模糊,延续至乙状结肠下段,周围血管影增多,可见多发淋巴结,较大者径约0.8cm。
考虑:炎变可能大,肿瘤性病变不除外。
:
直肠:粘膜充血水肿,粗糙,颗粒状,可见脓性粘液渗出物,取活检2块。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紊乱,分别于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取活检2块,结肠袋规整,肠蠕动正常,回盲瓣呈唇形,开闭好,腔内未见溃疡及新生物。
:
(腺腔不规则,部分萎缩,部分扩张,部分腺体内见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小脓肿)
(正常肠粘膜)
1、“升结肠”:活检小组织,粘膜慢性炎伴浅表糜烂,脓性分泌物,间质见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肠隐窝扭曲并分布不均。
2、“横结肠”:活检小组织,粘膜重度慢性炎伴脓性分泌物,间质少量淋巴细胞,大量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浸润粘膜全层,肠隐窝扭曲伴分支形成,隐窝大小不等,部分见隐窝脓肿形成,表面上皮糜烂、脱落。
3、“降结肠”:活检小组织,粘膜慢性炎,间质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较多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隐窝扩张,但分布尚均,灶区表面上皮糜烂。
4、“直肠”:活检小组织,粘膜重度慢性炎伴浅表糜烂,脓性分泌物,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层及黏膜下层见全层炎,肠隐窝扩张、迂曲、分支形成。
:
概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是一种非特异性大肠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病因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异常、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常发生于青壮年,20-40岁之间,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病变多在结肠下段,也可累及整个结肠甚至末端回肠。
临床与病理:在初发早期阶段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粘膜下有淋巴细胞浸润,形成无数小脓肿,融合破溃后形成许多小的溃疡,此时溃疡较浅,底部在肌层,可愈合;若溃疡较大或进一步发展,破入肌层,致肠壁的弹力减低,甚至可穿孔或形成瘘管,溃疡间黏膜面呈颗粒状,易出血,也可增生形成炎性息肉;晚期病变愈合时,结肠黏膜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其下层多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纤维瘢痕的收缩使肠腔变窄,肠管收缩。另一特征为在少数急性爆发型病例,由于炎性细胞广泛深入浸润肌层,使肌纤维破坏,累及肌层神经节细胞,导致肌层无力引起所谓中毒性巨结肠改变,极易穿孔。整个病变在发展中各部位的病变程度可不一致、轻重不等。
临床上慢性发病者多见,主要症状为大便带血或腹泻,内有粘液脓血,常伴阵发性腹痛与里急后重,也可有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常缓解与发作交替出现。急性爆发性者有高热、腹泻、毒血症等。也可有少数病例伴发自身免疫症状,如出现关节炎、皮肤黏膜结节红斑、口腔溃疡、虹膜炎等。实验室检查,大便有脓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低色素性贫血,急性期免疫学检查显示IgG、IgM增加。
影像学表现:
X线:本病主要诊查方法为双对比结肠造影,疑有结肠中毒扩张者应行腹部平片检查,以防穿孔。
早期阶段病变处刺激性痉挛收缩,肠腔变窄,结肠袋变浅甚至消失,肠管蠕动增强,钡剂排空加快。溃疡形成时,在结肠充盈相显示为肠壁外缘的锯齿状改变,排空相可见许多小尖刺形成。炎性息肉形成时,肠管外缘呈毛糙或高低不平、深浅不一的小圆形充盈缺损,黏膜相示黏膜皱襞粗乱,腔内大小不等颗粒状或息肉样充盈缺损。晚期则肠腔狭窄与肠管短缩,结肠袋消失,边缘僵直。
CT:肠壁轻度增厚,常连续、对称、均匀,早中期浆膜面光滑;增厚的结肠黏膜面由于溃疡和炎性息肉而凹凸不平;增厚的肠壁可出现分层现象,形成靶征,提示黏膜下水肿;病变区肠腔变细、肠管短缩;肠系膜和直肠周围间隙可出现脂肪浸润及纤维化,致直肠周围间隙增宽。
鉴别诊断/p>
结肠Cronhn病:病变主要在右半结肠,直肠一般不受累,病变呈节段性、不连续性,病变分布不对称,溃疡多为纵行,黏膜增生呈卵石征,致晚期有瘘道形成。
肠结核:好发部位为回盲部及回肠末端,多继发于肺结核。溃疡征象不常见,炎性肉芽肿较为局限且光滑,肠管呈狭窄变形和短缩改变。
(肺结核改变)
溃疡型结肠癌:乙状结肠多见,形成肠腔内较大的龛影,形状多不规则,边界多不整齐,具有一些尖角,龛影周围有不同程度充盈缺损与狭窄,粘膜破坏中断,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
注意:多数学者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癌前病变。其机制不甚详尽,但主要理论为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癌变区扁平,境界不清,组织学上多为分化不良的癌而非一般的结肠腺癌。典型X线表现除黏膜颗粒状改变、溃疡形成、炎性息肉改变外,还出现单发或多发的充盈缺损区,为肯定的诊断依据。
本文作者:阙榕
指导教师:付兵
本文编辑:游弋
本文审核:付兵
点击下方小程序添加留言
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