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每天都放屁,及时将肠道内的废气排出体外,维持身体健康,但对于和老师来说,总是控制不住放屁却成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
01
27岁的小丽是一名模特老师,平时的工作就是负责指导前来学习的学生,小丽不止教孩子,就连大人也教,由于小丽太年轻的原因,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每次上班都是卡着点才来多一分钟都觉得浪费。
由于长期赖床,也让小丽养成了不吃早餐的坏习惯,有时工作忙起来,甚至连午餐和晚餐都顾不上吃,长期饮食不规律,也让小丽的身体素质变得越来越差,最近一段时间小丽发现自己无论吃什么东西,总有频繁放屁的习惯。
同事总是忍不住笑话她,还时不时的调侃小丽,是不是因为放屁多才找不到男朋友,刚开始,小丽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但随着嘲笑声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尴尬状况,不得已之下,医院检查。
医生在详细了解小丽的经历后,建议小丽做肠镜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检查结果显示小丽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炎,医生建议小李立即住院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调整饮食习惯和作息,若不及时调整,肠道病变会越发严重,有可能引发胃癌。
听到医生的话后,小丽这才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没想到放屁次数多,竟然还能牵扯出如此多的问题。
02什么样的屁才是正常的?
人体每次进食的食物,会随着食道的运行逐渐流入肠胃中,在肠胃消化和吸收的作用下,将大量食物残渣转变成粪便,粪便的同时就会挤压产生较多的气体,气体会随着粪便一同上下运行,直到肛门附近,括约肌的强大收缩下,最终排出体外,这就是屁的产生。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排1~8次屁,一天放屁次数超过12次为放屁次数增多,一般情况下屁并没有太过明显的气味,如果你放屁次数多并带有明显臭味的话,很有可能是胃肠功能紊乱或咀嚼失调导致的器质性病变,一定要及时调整,以免病情恶化。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均会导致放屁次数增多,一旦出现尽早检查治疗才是最关键的。
03经常放屁是咋回事?肿瘤科医生提醒:自查下,有没有这几种症状
1、经常便秘
便秘是困扰很多人的一大难题,经常便秘与肠道病变有关,当肠道内出现良性或恶性肿瘤后,就会导致肠炎或肠梗阻,出现反复便秘的问题。
长期便秘的人,由于大便长时间堵塞,在肛周附近也会影响放屁次数,导致放屁次数增多,异味严重。
2、大便形状改变
正常情况下,大便的形状形似香蕉,大便外形一般不会随意发生改变,过程中,当肠道受到剧烈挤压或肠道病变后就会导致大便形状失去规律。
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后,也会导致放屁次数增多,生活中可以多多观察自己的大便颜色和气味,一旦出现异常,尽早调整治疗才是最关键的。
3、便中带血
很多疾病发生后均会导致变中带血,如:痔疮、肛裂、结肠炎、直肠癌等,饮食方面摄入过多红色食物,也会导致大便颜色发生改变。
一旦发现便中带血,一定要提高警惕,可以在健康的情况下,大便是不会出现血液的,出现血液说明肠道中已经发生了器质性病变,一定要尽早检查治疗,以免肿瘤细胞扩散发生无法挽回的结果。
当机体缺水,大便处于极度干燥的情况下,大便排出体外的同时会导致肛门周围的皮肤撕裂,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大便出血,如果是因大便干裂导致的,便中带血,排便过程中会带有明显的刺痛感,若想改善可以多喝水或多吃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能够有效缓解此类问题。
若是结肠炎或直肠癌患者导致的大便干燥出血,多为病理反应,需要尽早治疗。
4、腹痛腹泻
肠胃病变或受到强烈刺激后,就会导致人体出现腹痛腹泻的表现,经常腹泻的人放屁次数也会有所增多,肠道病变严重。
04如何缓解放屁次数多的问题?
(1)多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润,人的身体中约有60%~70%以上的物质都是由水构成的,多喝水能够提高基础代谢率,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及时将血管中的杂质垃圾排出体外。
喝水还能有效排出体内堆积的废气,提高肠胃蠕动能力,减轻肠道的压力,缓解放屁次数多的问题。
(2)保护肚脐
在如今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了展现自己的好身材,每到夏季或天气炎热时,总喜欢穿露脐装,人的肚脐是非常脆弱的部位,一旦受到凉气或冷空气的侵害,就会导致肠胃气体堆积过重,增加放屁次数多的困扰,长此发展下去还会给女性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经常暴露肚脐的女性,日后不孕不育的几率会大大提高,为了肠胃健康,也为了身体着想,女性朋友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穿露脐装。
(3)调整饮食
导致放屁次数多的原因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联,经常摄入过多油腻辛辣的食物或吃饭时速度过快,吃了太多易产气的食物,都会导致肠胃胀气,增加放屁次数多的问题。
想要缓解这一情况,一定要调整饮食,尽量少吃刺激性强的食物,饮食多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少糖,每顿饭不要吃得太饱,保证7~8成饱几个给肠胃放松的时间,每晚睡觉前,提高肠蠕动能力,能够有效缓解放屁次数多的情况。
虽然放屁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对多数人来说还是无比尴尬的,医生建议大家:有话快说,有屁快放,不要长时间憋屁,关于放屁次数多的原因,你还有更好的理解吗?不妨在下方评论区分享,留下你的观点。#健康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