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7日,中南海居仁堂里将星云集。人民解放*总司令朱老总、代参谋总长聂荣臻,总*主任罗荣桓、海*司令肖劲光、空*司令刘亚楼、铁道部长滕代远等聚集一堂,参加了一个由周总理主持的会议。会议的议题,是已经在这一年6月24日打响的朝鲜战争。
周总理传达了主席的意见:组织一支*队,在必要时入朝作战,保家卫国。通过讨论,这支部队此时被命名为“支援*”(后改称 )。而对这支*队的带队将领,大家也进行了讨论,当时确定了个人:由粟裕将*担任总司令兼*委,肖华将*担任副*委,李聚奎将*为后勤司令。同时,还有一个待讨论的副司令人选:四野1兵团司令*永胜。
然而等到年10月下旬, 入朝作战之时,这四位将*却没有一个出现在朝鲜战场上。这是为什么?要知道临阵换将为兵家大忌,为何*中央要冒着风险去做这样的调整呢?这当中自然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粟裕:病痛让其远离战场
粟裕是解放战争中急速升起的一颗耀眼的将星。他的大兵团指挥能力,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几乎无出其右。让他担任 司令,在*事角度上理解,比其他的任何一个将帅都更为合适。
在时,其实粟裕将*也一直没有闲着。他一直在东南沿海进行部队训练,随时准备去解放台湾。但是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让这一准备戛然而止,粟裕将*随即开始准备入朝。
正在此时,困扰粟裕整个后半生的眩晕症却突然发作。这个病,早在八一南昌起义时就落下来病根。后来粟裕将*在指挥作战时,经常几天几夜无法睡觉。不规律的作息,又加重了他的病情。到了入朝之前,他终于是撑不住了。
粟裕的眩晕症,开始时候的表现仅仅是不能够长期看地图,否则就会出现眼前发黑的症状;再后来,发展到不能快速摇头、不能长时间低头的程度;最后,连视线的左右晃动都不行了。甚至他吃饭的时候,饭菜都必须摆成一个纵列,否则就会引起眩晕。
万般无奈下,粟裕提出要去青岛疗养,希望能尽快恢复,依然能够带兵入朝作战。可是疗养半个月后,仍然不见好转。粟裕将*知道,自己可能无法带兵了,便让罗瑞卿将*带了一封信去北京,将自己的情况向主席说明。主席回信说,让他安心疗养,直至痊愈。入朝作战之事,不再让他操心了。就这样,粟裕将*因为身体原因,失去了入朝作战的机会。
后来粟裕去苏联做了一次检查,但是没有检查出什么异常。直到他去世后,他的亲人才在骨灰里找到了三枚弹片。原来几十年中,粟裕将*就是被这小小的弹片折磨得痛苦万分。后来这三枚弹片成了粟裕家的“传家宝”,一代一代传承了下去。
肖华:繁忙的事务让其难以脱身
肖华也是解放*四野一位战功卓著的战将。在抗战胜利后,他率部从渤海进入东北,创立辽东根据地,消灭当地的日*残余势力和土匪,为我*的后方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这一时期,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指挥机构,*治才能非常突出。
建国之后,肖华将*的艺术才能显现出来。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并且开始为一些革命歌曲作词。后来总*治部改组,由刘少奇、罗荣桓先后担任主任。而能力突出的肖华将*也从空**委调任总*治部副主任,协助罗荣桓工作。
罗荣桓元帅是*工干部出身,能力出众。但是他的身体却并不太好,无法承担过于沉重的工作。而总*治部工作涉及敌工、动员、教育、宣传等方面,千头万绪,强度相当大。肖华将*虽然是副主任,但具体负责的工作却非常多。所以从 的筹备时期开始,他虽然积极准备入朝,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替代自己。
时间到了9月份,又出现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新中国成立了总干部管理部,罗荣桓元帅被任命为部长,必须把一部分精力分出去做那边的工作。总*治部这边,肖华更没法放手;其次是 的副司令确定为邓华,而邓华将*的*治能力也很强,可以兼任副*委。如此一来,肖华将*就没有出国作战的必要了。经过*中央的斟酌,最后决定让肖华留守国内。
李聚奎:留一半,让一半
李聚奎同样是四野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年12月起,李聚奎协助建立西满*区,并且和*克诚、李富春一起,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由于作战勇猛,被*克诚称赞为“有内容的*事家”。
年4月之后,李聚奎逐渐从战斗前线退下来,干起了后勤。他一改我*“取之于敌”的传统后勤模式,转而依靠新建立的地方*府。他进行了大量的筹集物资、运输物资等工作,为解放*后勤工作的正规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李聚奎就已经在东北开始主持后勤准备工作了。他着手组建了东北*区后勤部,为战争未雨绸缪,囤积了大量物资。而且他还着眼于现代化战争的后勤保障特点,积极调整了后勤部门的组织运转形式,设立了多条运输线。他还开创性地使用了兵站系统,对作战物资进行了梯次储备安排。可以说,李聚奎将*已经将国内的后勤准备工作全部做到位了。
就在李聚奎踌躇满志,随时准备入朝的时候, 副司令邓华的到任,却让他留在了国内。邓华将*和洪学智将*是战场上的老搭档,配合默契,彼此知根知底。所以邓华在确定入朝之初,就强烈建议让洪学智入朝,担任后勤副司令。虽然此时的洪学智仍在广东*区任职,但是邓华的态度非常坚决,要定了洪学智,最后*中央只能同意了他的要求。
需要补充说一下的是,李聚奎在其后的战争时期,把国内各地将捐献的物资全部运到鸭绿江桥头,并建立起了囤积、组织体系。这为物资的顺利入朝提供了前提。而洪学智则是发挥聪明才智,和运输部门共同努力,想了不少妙招,在敌人不断空袭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前方的供给。这二位后勤大管家,功劳是同等重要的。
*永胜:勇猛有余,儒雅不足
*永胜是久负盛名的四野名将。在年进入东北后,他先后担任了热河*区司令员、热辽*司令员、冀察热辽*区副司令员、第八纵、第六纵队司令员等职务,战功赫赫。在辽沈、平津、解放广西等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建国之后,*永胜被任命为第1兵团司令。1兵团可以说是四野的精华所在,下辖8*、9*、40*三个*,号称“东北三只虎”。而这三个*,正好是东北边防*和日后人民 的中坚力量。作为兵团的正牌首长,*永胜当副司令率部入朝可以说顺理成章。但是,由于他自身的一些问题,造成了他最终没能出国作战。
*永胜是那种天才型的将领,战场上所依靠的,是自己的勇猛和战斗经验。但是要说起教育程度来,他就差远了。虽然他很重视培养手下人,但是他自己却是一天*校都没上过。而抗美援朝,是一场新时代的国际化战争,对指挥员的要求已经不再仅限于能打,必要时还要能谈。这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气质儒雅的邓华比*永胜要更合适。所以国家的领导们在交换意见之后,最终决定让邓华来担任 副司令。
当然,还有一点不能不说一下。*永胜这个人有几个特别不好的毛病,不但在后世,在当时就有很多人看不惯。*永胜脾气大,喜欢训人,这点上和 司令彭德怀有些类似。从战场管理的惯例来看,正副司令的脾气秉性最好是互补而不是重叠,这样更有助于将领缓解紧张情绪。在这一点上,*永胜很不合适。还有一点,就是*永胜这个人个人生活作风不好,这一点也让人不放心。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以上的四位将*没能走上朝鲜战场,虽然有些遗憾,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讲,却未必是坏事。粟裕将*即使眩晕症好转,严重的肠胃炎和高血压仍然是顽疾。来到环境严酷的朝鲜战场,身体能否承受很成问题;肖华虽然在战场上和*治工作中不会有问题,但是他一生没碰过外交,到了谈判时候,会有什么表现很难估计;李聚奎将*的特点是制定制度,统筹安排,而朝鲜战场上的后勤工作,则更需要一些奇谋,这一点也非他所长;至于*永胜,则是短板过于明显,当一个*长冲锋陷阵则可,当副司令去统筹全局则力有不逮。跟他们比起来,确实彭德怀、邓华、洪学智等将帅,要更适合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