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喜欢喝汤,因为它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贫血的人大多营养不足,为此,要多喝补血汤,为自己摄入足够的营养,这样才能血色充足。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五款补血养颜汤。1、当归补血汤材料: *芪30克,当归6克。制法: 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功用: 补气生血。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禁忌: 阴虚发热证忌用2、安神补血汤材料:猪肝300克,酸枣仁30克,玉竹3钱,川芎3钱,红枣7颗,陈皮3钱,生姜片3片,米酒1大匙,盐少许。制法:(1)红枣洗净泡软并去核,猪肝切大块用米酒(份量外)腌泡后沖洗去血水。(2)酸枣仁用1000cc的水用小火熬煮40分后过滤,以酸枣仁煮的水当高汤。(3)将其他材料(猪肝除外)倒入作法2中以小火熬煮1小时后,再放入猪肝煮熟。(4)添加米酒及少许盐调味即可。
“中国好声音”巡演武汉站敲定 那英铁定出席
《承续与对话》提出莫言通过解读司马迁读出了项羽性格和司马迁性格中的一片“童心盎然”。继而引用明人李贽《童心说》和刘再复《童心百论》的观点,提出了莫言所言“童心”的三个特征。我赞同张教授关于孩子所具有的独特认知方式的论述,也认同“童心”的引入是莫言小说获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对莫言来说,“童心盎然”不仅体现在以童年视角提供了文学创作上的自如和优势,而且还在于它与莫言的乡村记忆紧紧缠绕在一起。余华说,我觉得一个人的记忆真的决定了他写作的方向[7]。如果用这句话来描述莫言的文学创作,则尤为恰当。像《枯河》《透明的红萝卜》就直接取自莫言童年的生活经历。小说《五个饽饽》《草鞋窨子》《遥远的亲人》《猫事荟萃》《白狗秋千架》《我们的七叔》《牛》等大量的作品里都有莫言家人和高密东北乡人的身影。据管谟贤《莫言小说中的人和事》说,莫言大部分作品中的故事,都发生在高密东北乡。在演讲《莫言小说创作的背后》里,管谟贤也说莫言的文学世界里,活跃着的许多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都有原型。当然,莫言讲述的童年时饥饿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正是童年时期的饥饿记忆使他成为一个对生命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莫言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三本书“看起来迥然有别,但最深层里的东西还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被饿怕了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8]”。除饥饿记忆外,还有关于母亲的记忆、声音的记忆、乡村日常生活的记忆、大自然的记忆等,也是童年记忆的一部分。甚至连七岁时腿上长毒疮的个人经历也写入了小说。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充满神秘色彩的“高密东北乡”的出现,也是莫言个人记忆特别是童年记忆向文学创作的回归。而且,此次回归是经过充分发酵,混合了丰富情感的个人记忆的回归。其中,有困苦的乡村生活,有个人创伤体验的纠结,有民间故事传奇的融入,有历史层面的反思,有西方文学观的借鉴等。孟子讲“不失赤子之心”。仔细体味“赤子之心”的内涵,其中有着未泯的良知,还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在这一意义上,“童心盎然”与“赤子之心”有相近之处。在写《酒国》时,莫言说自己心中充满了儿童的趣味,疾恶如仇,胡言乱语,梦话连篇,又是狂欢,又是胡闹,又是醉酒。这种类似癫狂的精神状态便是“童心盎然”或“赤子之心”的形象呈现。有了“童心盎然”或“赤子之心”,便能够直书喝酒成斗酒,酒场成交易场,而且由酒场深入进去,参透人间冷暖,发现社会的全部奥秘。小说《日瓦戈医生》里有一段话写“俄国式天真”,指的是真生活、真性情、真感受,就是将文学视为人学。它与“童心盎然”“赤子之心”表达的意思相似,可谓中外同理。这样,对莫言和司马迁而言,“童心盎然”也就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文学创作观的一种表达方式。张教授曾在文章中提道:“我写东西,是只认文本不认人的,说得玄一点儿,这是‘学院派’的作风,当年读书的时候,老师教的就是要学会‘背靠背’地做研究。[9]”这是谦虚的说法,其实是学者客观求实的学术研究态度的一种体现。对此,我认为面对不同的作家,研究方法应该有所区别。特别是评论莫言这样有着特殊成长背景,并且以记忆为主要书写对象的作家,对其本人生活体验的关注应该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切入点。故,我认为《承续与对话》一文中对“童心”的论述还有些空间可以发挥,因此做些补充。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