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1.我覺得難以排解的孤獨是“身為過客、我不存在”這種感覺。如果孤獨不被認知是孤獨,那麼孤獨就不是孤獨了。我是這麼想的。我喜歡一個人獨處,我曾一個人去动物園、旅遊、玩迪士尼樂園,一個人看電影、吃飯、散步,我覺得很自在,即便獨自一人也不會感覺孤獨。反而是在人群中比較容易感覺孤獨。上一次我有這種感受的時候是去年在巴黎,不過那只是一瞬間的事情。我與我的朋友、同學們一起在大皇宮的《巴黎之味》展。那是活動最後一天的晚上,會場中人們喝酒跳舞歡笑,伴隨著現場音樂的演奏,在空間中產生巨大的迴音,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個旁觀者,眼前的一切都如同電影場景,像夢境一樣。當時我的一個友人開心地走過來看到我:“妳還好嗎?”我就說:“我想未來有一天我回想起這天,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場夢境。”他說:“為什麼妳會這麼想呢?”然後就邀我跟他們一起去逛逛了。那一刻我是感覺孤獨或者說寂寞的,因為我清楚意識到,偌大的會場中可能沒有一個人理解我的感受。不過對我來說,這種孤獨很容易排解,因為我相信世界上總是有人能夠理解、或者能體會與我相似的感受。只是我不認識對方罷了。所以沒什麼,我知道我並不是真的孤獨。所以即便只有一個人,或者說在現實中遇不到能夠彼此理解的人,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最早是在我初中開始有這種想法。當時我與班上格格不入,一整天超過十二小時的相處,我甚至不曾與任何一人對話,沒有人理解我,我也無法理解我的同學,更無法理解老師,我感覺很孤獨。後來休學,產生對課本閱讀障礙的我無法念書,我成了網癮少女。我開始沉迷電影、小說、漫畫,我發現在這些作品中,可能有著與我類似的經驗與想法,讓我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救贖。(我想這是我之後跑去走電影的緣起。)後來我因為這些作品,上網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網友,她們分散在世界各地,年齡也許並不與我相仿,但是我們某種程度能夠彼此理解、是能夠彼此溝通的存在。這讓我相信,也許現實中碰不到,但並非世界上不存在,既然如此,我不再覺得獨自一人是孤獨的。我覺得難以排解的孤獨是“身為過客、我不存在”這種感覺。我曾經做過紀錄片、當過剪接師。拍紀錄片時,我曾長時間跟拍。我很熟悉自己的被攝者,久久之後,會有一種我也是他們的一份子的錯覺,但錯覺就是錯覺,結束拍攝之時,沒有比我更清楚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的事實。在這個案子之後我們將像是平行線一樣不再交集。這種孤獨也許更是曲終人散的寂寞、失落,雖然相處很久,但其實只是一個過客,永遠都無法融入他們。當我認知到這點時,我無法忍受。不過我也被表象所迷惑,因為被攝者大多都是對自己的人生充滿夢想的人。看著他們訪談或者工作時,眼睛閃閃發光的模樣,我那時很單純地覺得,應該是我做的工作錯了,比起呈現既有的東西,我應該像他們一樣,從事一個能成為創作者一份子的工作。後來我就去當了剪接師。剪接師的工作也是有趣的,我很喜歡。剪接戲劇時,我看劇本,看表演,看場記。我可以花十二小時以上反反覆覆地看影片素材,仔仔細細感受每一個GoodTake、NoGood之間的表演差異,熟悉所有的台詞、演員細微的表情、語氣。然後根據我自己對角色的理解與揣摩、共情,找出我認為最適合的表演,剪在片子裡面。長時間下來我覺得我入戲了。在做剪接之前我沒有想到剪接師也是需要入戲的。最長的案子也是我最後一個案子,我做了整整八個月,工作、吃飯、睡覺我都在想劇情、想表演、想鏡頭。我擁有獨立的辦公室,如果導演或者剪接師同事沒有來找我,我幾乎整天都不用說話......但是當時沒有什麼孤獨感,因為我覺得自己是有在溝通的,只不過是對著我螢幕上的角色罷了。直到將近尾聲時,我才發覺到,這八個月,除了這部戲以外,居然沒有我自己的人生,我甚至想不起來除了工作以外任何一個讓我自己有所感觸的人生片段,比如覺得開心、悲傷、好笑的事情,一件都沒有。(我認為,這跟本身若身為演員應該是不同的。)這部作品我們是好幾位剪接師聯合剪接的,剪接成片當然也經過導演製片等的意見與修改。片子快要完成時,我能夠從完成片裡找到我自己的痕跡,同時我也發現,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我”並不存在。仔細想想,身為觀眾看劇時,更多的應該是覺得“啊,某演員這裡演的真好”、“劇本真好”、“導演、美術真好”,可能只有很小部分的人會想“這個片子剪得好順”、“這個剪接師技術真好”、“這裡剪接的方式真特別”之類的吧?至少我從事這行之前,也很少意識到剪接的存在,更沒有想過“啊,這個人演技好,可能是剪出來的。”:)(當然這也許只是我身為一個不成熟、又自我意識過剩的小小剪接師的想法。)而且身為團隊中的小螺絲釘,誰在意你是誰呢?誰管你小剪接師的想法呢?明明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心力......但是說真的我什麼都不是。還記得有一次後期助理讓我修改某一處,但是她對角色的理解跟我完全不一樣,我努力讓她回去看劇本仔細體會一下......明明現在的表演比其他卡更好更有深度,最終心力交瘁也無法讓她理解我的感受。而知道我付出很多的家人,也沒有辦法在跟我一起欣賞成片時讓我有被理解的感覺。可惜我未曾跟其他剪接師坐在一起聊天探討過這件事(基本上沒有這個時間)......另一個插曲是,因為電視劇是原音演出,我需要先將拍攝畫面與現場錄音同步,才能開始剪接。所以我很熟悉那位現場負責打板的女生。我總是會先找到她的身影、聽她的聲音,看的場記也是她寫的。工作幾個月,不論是劇中演員或者她,我都太熟悉了,我覺得沒有比我更熟悉他們的人了!潛意識裡大概是如我好友般的存在。直到案子正在倒數的某天,她跟導演製片一起來公司。我正好出辦公室倒水,看到她,就非常開心地向她打招呼。我一直記得她的表情,似乎有點驚嚇疑惑,最終尷尬的點頭、轉身。......後來我也沒有再找她說話。那一刻清楚地讓我意識到自己好像......確實不存在於這些人的時間軸上。就如同最後一根稻草,前面所有的不被理解、被消失的剪接、專案快結束的時間線,以及“我熟悉友人,但對他們來說你不存在”的這種孤獨、寂寞、失落感,讓人搖搖欲墜......說起來也很好笑,我從不追星,在此之前也沒法理解有人說“某明星是我老公/男朋友”這種話,但是現在我懂了,也許一個人花了幾百幾千小時觀察一個人之後,都會產生這種了解對方、親密的熟悉感,但其實根本彼此不認識,一切都是自以為罷了。這種連結實在太脆弱,讓我驚恐,比起當初拍紀錄片的孤獨感有過之而無不及,更不要提我在網上認識素為蒙面的網友。如同故事終將結局,一切都是一場空、是一場夢。這場夢甚至其實不是我的夢,只是長時間以來,我以為是我的。明明自己的努力在作品裡確實是存在的,但是與內心裡認知的「自己有存在」是不同的,意識到這些的我再次無法忍受,也無法持續這份工作。總之,忙完這個案子我就離職了。現在的我再回想,那時應該是鑽了牛角尖,像繞在迷宮裡卻就是看不到出口。大概這就是所謂被世界的表象迷花了眼吧。一切看似花團錦簇的樣子,自己以為身在其中的是個多好的地方,其實卻是迷失的。沒有自己、也沒有自己的人生,更沒有自己的時間,孤獨而不自知,卻還以為自己是特別的角色而沾沾自喜,尤其是後來聽到剪接有入圍獎項時更是如此。但實際上,一個沒有自己的「角色」真的特別的嗎?如果那真的是我所想要的人生,我為何不曾真正能感到開心?為何會有那麼多負面的情緒?為什麼會連自己都否定了?為什麼會感到那麼孤獨?我明明早在初中就明白所謂孤獨只是假象的,但感受上卻怎麼都走不出來。修整了差不多兩年的我,即便內心仍有波瀾,但現在能夠很平靜地寫出這些,應該是進步了吧!去年我隻身去巴黎,認識許多好友,即便不是任何時候都被理解,也有很多獨處的時候,但我很開心;現在我到了台東鄉下,一個月都不見得跟朋友見面或者通電話、訊息,我也並不感覺孤獨,即便孤獨也許是存在的,但就像我前面寫的,我認為只有認知是孤獨的時候才是孤獨的,雖然也有焦慮、難過、感到痛苦的時候,可至少我能夠確認自己現在在為我自己努力地生活著,也希望自己能真正成為一個溫柔而有正念的人。在人群中面對自己,一直保持清醒、保持開放的心真的是很困難的課題,也許自己未來也會再次經歷類似的坎。不知道那時若我再讀到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會是什麼心情呢?如果能夠有“是啊,不要緊,是有人能理解我的”這樣的感受就好了。開頭我提到那位我在巴黎的朋友,今年初意外過世了。我很悲傷。但也更加清楚明白人生苦短,把握時間好好跟自己相處,接受自己、為自己而活,看清楚對自己重要的事物好好把握住,不論此刻身在何處、是否有人陪伴,我想都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一只阿比西尼亚猫的孤独联想兜兜
上海2.怀里趟着这团毛茸茸的小东西,似乎还在努力地寻找除了三文鱼罐头之外的美味,一种简单更持久的幸福我喜欢孤独,也擅长热闹。但感觉上,热闹像是正在计时的沙漏,眼睁睁地看着时间逝去,孤独偶尔还会讨嫌地来热闹的局上串个场。但孤独,看起来好像和时间就处得像哥们儿,能与时间轻松地打个照面,勾肩搭背地抽一口烟。从这个理解上来讲,孤独比热闹看起来情商上更胜一筹,变的戏法也是层出不穷的丰富。菜碟photoby兜兜最近,我能目测到的孤独感是来自一只叫“菜碟”的阿比西尼亚猫,此刻它也正盯着我的电脑屏幕审核着这些描述它的文字。刚认识菜碟的那阵子,他刚做完绝育手术,时不时会用一种忧郁的眼神地盯着你。我猜他大概感受到了一种,无法依靠几声简单的喵叫抒发的痛苦了。菜碟喜欢听德彪西,我每次放《月光》他都会乖乖地坐在离音响很近的位置,两只耳朵坚挺地竖起来,偶尔伴着节奏轻微闪动。他的饭后运动就是利用家里高低不一的家具开始跑酷训练,跑累了便会抽点时间盯着窗外的世界发呆。菜碟的习惯是擒住窗沿,把头使劲儿地探出窗外,健美的猫身也顺势延展开来,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地盯住远方,小小的猫脑袋会依着环境音去探索扭动。看风景累了的时候,它会猛地转过头来与我对视。哦,就在这个静默的瞬间,我们似乎凝固住了某种孤独。这种情感是冲突错落的结果,一种作为“菜碟”能够明白,但作为一只“猫”的生理结构却无力企及的。于是,每当菜碟扑倒在我怀里撒娇,我都会认真的亲吻他的额头。又或者留他一猫在家的时候,也会特意为菜碟留盏小灯。我一意孤行,当做他是能明白的。上海龙南佳苑楼下24小时便利店photoby兜兜我现居小区楼下有一家24小时便利店,像是金城武会走进去挑选凤梨罐头的小超市。便利店不大,十小步就能从最里面的冷藏柜走到收银台。Led灯用的是功率比较低的白光,光线刚刚好可以分辨出货架上的陈列,然后有一整排落地窗的座位面向不远的街道。值夜班的是一个22岁出头的小哥哥,理着利落的寸头,肤色白净,偏瘦但挺直的骨架可以把员工服撑得很好看。由于我平常表演的训练课程都在晚上,每次回到家都是半夜。上楼之前,我都习惯去便利店买一瓶鲜牛奶,一个人坐在靠窗的座位上慢慢喝完,午夜的安静,可以清楚地听见牛奶慢慢滑过喉咙的细小咕咚声。可能是因为半夜买牛奶的交情,值夜班的小哥每次结完账也会冲我笑个三分之一秒,像是来自某个不常见面朋友的一声招呼。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看完《枕头人》的舞台剧,在日式烧肉店小酌两杯柚子酒后打不到车,索性骑自行车回家。深夜的氛围,马路上的车辆和人声都不多,树被风撩得窃窃私语,骑得舒服登顶的某个瞬间,灵魂像是骤然借给了别处,鬼使神差得闭上了眼睛,大概就享受了一秒,连人带车撞倒在水泥路边沿的一棵树上。右膝盖瞬间感到刺骨的痛,一小股热腥的液体也随之赶来,紧接着是左上臂的火辣辣,脑袋里嗡嗡作响。乌漆嘛黑的夜,我冷静了一下,谨慎地爬起来接着一瘸一瘸继续骑回了家。一到家门口,我迅速地停好自行车,拐进了便利店,抓起一盒创可贴和一瓶冰牛奶,坐到我的固定座位,试图缓和片刻。冷静下来的我,慢慢意识到这盒防水创可贴似乎对已破皮的膝盖伤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干脆不紧不慢地喝起牛奶来。小哥显然意识到我的摔伤,出了收银台,走向药品货架,没一会儿,递了一个急救包过来。他侧着身子,把急救包放在我面前的桌上叮嘱道,“有伤口的话要先清洗和消毒,这里面的东西应该能用。”说完又走回货架继续帮我找药,嘴里低喃着“好像我们店里也没有跌打摔伤的药水……”回到家,我先是在网上搜索摔伤后的处理方法,然后约摸着网上的建议点了外伤药的外卖。很长时间都没有摔得这么夸张了,记得小时候红药水紫药水好像涂在每个小朋友的膝盖上。长大以后,一不留神,还是要重蹈覆辙地受伤呀。可怎么印象里同样的摔法,却没有小时候那种鬼哭狼嚎的疼痛了。有点搞不清楚童年的戏码,是真的疼得嗷嗷大哭还只是单纯地想要嗷嗷大哭?躺在床上,心里默默反省自己一阵子,猛然想起过几天还要参加期待已久的欧丁剧团6.5小时的表演工作坊,啊,我的膝盖!但仔细回味骑行神来闭眼的一秒,如沐春风的一秒,沉浸在完全黑暗的一秒,时间空间消失的一秒,还是妙不可言呀!嘘,小声一点,千万别让膝盖听见。就在我快要睡着的时候,鼻腔里又开始流出了有点腥味的液体,完蛋,还有鼻子!
当众孤独
曾美慧孜:“我对那种当众孤独是从小迷恋的。所以当摄影机一开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仪式感开始了。我就会完全沉浸其中,智商和情商就回到十岁左右的状态。可能一开机的那一刻我完全属于这个导演或者整个角色,在那一刹那有一个很明确的分界点,可能是长期积累,或者我真的很喜欢演戏。”
梁文道:“当众的孤独,这话说得好”
曾美慧孜:“就是那种抽离感。”
我一个人行动的趣事,或者看起来心酸但回忆起来已有陌生感的故事还有很多,涉及孤独,不太喜欢去定义,事物发展起来如此千变万化,当下的领悟根本框不住这个词语的活跃性。孤独鼻祖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是这样描述的,“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的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与生命一隅。”孤独的尾随,可以被描绘成一场私密细腻的内心活动,像皇帝的新衣,即使人人都穿着,谁也不会草率地公开揭露。但在现实生活中,孤独还有另外一种熟悉的存在方式,即人群里的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割裂开来,毫无瓜葛。今年4月,获得香港金像奖影后的演员曾美慧孜,在与梁文道老师的对话里,提到了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情形,“当众孤独”:实际上“当众孤独”是源自一种艺术表演理论,由前苏联体验派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它是指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忘却观众的在场,进入戏剧情境,进入所表演的角色之中,全身心投入到表演当中。当所有的工作人员,摄影机,观众都屏住呼吸地对准他们的时候,演员仅剩的信念只有当下的角色而已。演员与观众之间建立的第四道墙,使得演员这个特殊的行业,明目张胆地提醒了这场围观的孤独。我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像一个撒欢玩起来的小孩,但能具备当众孤独的信念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学习即兴表演的经验里,尴尬几乎是每一个没有绝对剧本的即兴演员必经之路,剧场的氛围或是摄影机的那只眼对演员不投入的察觉可是相当敏锐的。陈凯歌导演在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里,问了节目里演员一个问题,“你们有谁在拍戏的时候还能感觉到摄影机的存在?”大部分的演员都举起了手。陈凯歌导演接着讲了一个故事,演员学表演的时候一开始都是从接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开始,“真看,真听,真感受”是这套体系里的核心价值。陈凯歌导演的一个朋友在苏联参加表演训练的时候,老师在底下拿了一个烟盒,打开又关上。演戏完的时候,老师问学生在演戏的时候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只有陈导的那位朋友承认听见了烟盒关闭的声音,老师说,“你说的是实话。”表演的难处就是,演员一定能感受到摄影机的存在。从戏里面出来,“我”是“他”,摄影机于演员不存在,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这份当众孤独的消融应当是来自于落下帷幕后,台下传来的真诚掌声与喝彩。精神的满足,真的遇上的话,小心珍惜与尽情享受吧,因为通常也就停留这么一会儿。不要试图做任何强留,因为那样的打算纯属白费力气。打下这堆文字的时候,我放着巴赫的平均律,菜碟的耳朵随着钢琴的起落微微旋转。怀里躺着这团毛茸茸的小东西,似乎还在努力地寻找除了三文鱼罐头之外的美味,一种简单更持久的幸福。来自于几个朋友们的真实小故事,谢谢你们孤独默思的分享。湖南妹子suzy“孤独的时刻大概就是,我当时特别想要嗦粉,给所有人发了信息,但没有一个人陪我去嗦一碗粉。”哲学系的章章“4月份,上海的天气还是寒冷的,尚未乍暖还寒,7点晚饭,晚上开始不舒服上吐下泻,3小时后觉得疼痛难忍、不舒服,决定随便穿点厚衣服,医院。到了急诊后,弯腰排队挂号付钱(很通很惨),医生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医院挂水,又冷又饿。看着急诊室的冷光,觉得自己还蛮厉害的。”最会做PPT的昆昆“特别孤单的时候是今天早上吧!因为异地恋的关系,他昨晚本来要走的,但可能短暂相聚又要分别很伤心吧。所以就退票改成今天早上走。他凌晨6点不到就去火车站了,等我醒来的时候看到床空了半张,两个枕头摆的很整齐,我想到晚上其中一个枕头又要变成靠垫了就莫名的很难受。”正在探索自我的章鱼“前两天早上起来,突然不想吃一顿凑合的早餐,开车附近兜了一下,路过菜场想起在洛杉矶时早餐吃的味增汤,就到菜场买了豆腐和花蛤,便利店里买了些成品饭团饺子糖心蛋。按一碗汤的量放水和料去试着做,结果还是量多。一个人做很多事情都挺好,但并不喜欢一个吃饭,或者可以一个做再一个人吃,但会不会又变成双倍的不喜欢了。”一心一意写代码的园“我觉得是良辰美景无人与说的孤独,看到了很有意思的东西,好吃的东西之类的,但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上周我在日本东京出差的最后一天,工作完了晚上一个人出去吃饭,找了一家与偶像中森明菜一首歌同名的店,Laboheme波西米亚人。一个人坐着点单吃喝完了,然后走回家了。我觉得一个人挺好的,但是更多人说不定会更好。”肢体动作丰富的Mark“远处是窗外阴沉的天空,近处是电脑里繁杂的工作,还有心中无数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喝一口热茶,强撑着做无聊的工作,不想思考,只想发呆结束这一天。你没法跟别人诉讼你莫名的愁绪,不知道跟谁、也说不清楚,觉得都是自己的矫情,所有的事闷在胸口喘不过气但理性告诉自己只能继续这样呼吸。是的,生活总要继续,你不甘就这样懦弱下去,喝一大口热茶,让水的温度从喉咙传到胃里,你告诉自己保持清醒,所有的事情要一点一点做就有变好的机会,给自己一个微笑,发现生活其实还ok。”喜欢在窗台晒柿子的小龙女“偌大的上海,我在想要不要养一只猫。但它也可以不用是一只猫,可以是个男人,女人,或者一盆植物也好。我养过好多植物,但是他们都没有存活下来,想要有个东西陪陪我,看起来却没有什么机会。”哈利不是波特“在路边等taxi,突然感觉胯下有动静——低头一看居然是一只冻得发抖的小花猫?!它理所当然地顾自一个劲地蹭我的腿,是啊,你被冻坏了吧…竟觉得温暖起来。车来了,我移步要走,它竟先是一脸诧异,紧跟着我走了几步,然后停住,直直地瞪着满脸内疚的我关上了车门…突然孤独的瞬间。”一个人发会儿呆photoby兜兜孤獨孤獨嘉嘉/紐約3.來到紐約後,我遇見幾種有著不同面貌的孤獨我在孤獨中漫步,細雨披在肩上。在這裡,只有外地人和觀光客在下雨天打傘,街頭上快速穿梭的人群無視冷冷的雨;今天,我也成為這個城市裡不撐傘的紐約客。或許是身為家中獨子,又或者是個性使然,在成長過程中,孤獨對我而言並不奇怪或者難受,甚至有些喜愛;我習慣於獨自作畫、獨自歌唱、獨自散步,或者在夜深人靜時獨自寫作。是的,我總被認為是個安靜的孩子。孤獨,有時有些陰鬱,有些浪漫,有些必要;我時常得在孤獨裡反覆自問,仔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以免迷失方向。來到紐約後,我遇見幾種有著不同面貌的孤獨??。今天,我想和你們分享一些近期與它相處後感受到的比較嚴肅而時常被排斥的型態。孤獨在異鄉,孤獨在自我。回想初來乍到,當我使盡渾身解數融入異鄉,孤獨襲來;揮之不去的隔閡在我的膚色、在我臉上、在我的言語、在我無邊無際的困惑,以及旁人小心翼翼的「*治正確」,好像深怕一個不小心露出一點「種族歧視」的眼神會引來我的指控;這是我剛剛來到這個陌生國度時感受到的孤獨。「我」,時時刻刻被提醒著與他人的不同,我以為身為「外人」和「他者」是孤獨,畢竟這樣的孤獨我早已做好心理準備。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當我加入在雨中狂奔的行列、趕著百年的老舊地鐵、用外語激烈地辯護著我的論點,另一個孤獨似乎悄悄地,轉身在我內心深處的另個角落住了下來。儘管口音逐漸消失,儘管融入當地文化、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儘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儘管華裔和女性臉孔在美國的大城市和學術圈已經不再是所謂的少數族群,一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總仍在面對眾人開口時撲向我,周遭那些「這些女性主義者又來了」、「又是女性這樣那樣地言論」的眼神是一支支的利劍射向我。身為研究性別與影像傳播的學者,我明白被貼上「憤怒女性」標籤並不意外,女性或女權主義者的言論,在這個國家,被批評、嘲笑、忽視是家常便飯。現任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汀?拉嘉德便曾經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曾因為身為女性而被拒絕成為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因為身為女性在公眾場合演講時不被重視,使得她必須突然停止說話、轉換語言,或突然高歌來引起群眾的注意。我以為身為女性是孤獨,以為堅持己見是孤獨。但是,身為研究性別影像的學者,最孤獨莫過於當發現週邊的一切多麼難以動搖——當世界各地的女性普遍在專業上獲得更多重視,卻仍在主流電影和商業影視作品中被物化;當女性在過去所謂「男性領域」中大展長才,卻仍在日常生活中不被重視、被騷擾、侵犯??。知識分子嘗試各種做法:用幽默化解因為性別議題而令人窒息家庭紛爭、用嘲笑面對無知的沙文主義言論、用怒火反抗不尊重他人身體和身分的「壓迫者」,可當你回頭猛地一看,性別歧視和偏頗的性別影像再現不只將受壓迫者置於不利之地,劣勢也在所謂「壓迫者」或「擁有特權者」身上出現。每天在廣告、電影、電視劇裡不斷上演的性別刻板印象常使得較為有成就或個性堅強的女性被標示為不具「女性」魅力,性格較為多愁善感而不構「男子氣概」或「陽剛」的男性則可能被同儕霸凌,甚至在面對憂鬱時還得壓抑、顧及面子而遲遲不敢尋求幫助。每每看到這些孤獨的影像和研究個案,我總陷入惆悵、無法自我;我以為感到自我的渺小是孤獨,以為無力改變是孤獨,因為若不能做出改變,「我」和我的研究的價值又在哪裡?這些被性別標籤化的影像背後,我們不一定能夠投射「我們」的位置,或者「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扮演的部分。而「我們」,又是誰?我們在自己和他人(others、「他者」)身上貼滿標籤,畫出楚河漢界,好讓「我們」得到安全以及歸屬感;我們可以一同努力,牽起彼此的手,協力對抗世界上的不公不義,與「孤獨」隔絕。可這些標籤也讓我們區別他我、合理化壓迫和歧視他人的行為;但是,誰又有能力或以意識地辨別並且定義誰是壓迫者或特權擁有者呢?花費幾個世紀,當男性在家庭照顧中的角色也變得重要,仍有體貼妻子的家庭主夫遭到鄙視;女性終於從附屬品成為公民,從受壓迫者華麗轉身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可是在許多被遺忘的角落裡,還有多少因為知識或物質貧困而受到暴力相向卻又無法發聲的男男女女,在性別的標籤下被壓得喘不過氣?他們的孤獨,對我們而言,又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刻意地遺忘自己所擁有和別人所沒有?而若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些事實,「我們」是不是就能夠做出改變?「我們」,把界線拿開,是不是就能不再孤獨?「我們」是誰?在孤獨裡,在孤獨外,「我」是誰?作為女性(或男性)是孤獨、成長是孤獨、人在異鄉是孤獨;但誰不孤獨?躲在各種標籤底下,誰不孤獨?掀開各種表象,面對赤裸裸的自己,誰不孤獨?接納他者之後,是否就不孤獨?認清自我之後,是否就不孤獨?還是我們該擁抱的,應是孤獨?唯有和孤獨相處,我們才能真正看見我們自己在與他人之間畫下的邊境,而在與他們互動時,體會「他們的孤獨」。因為,孤獨並不代表只能在風中孤零零地搖擺;當我們感受孤獨,孤獨可以成為他我之間的連結,成為相互理解的橋樑。在喧囂中遊走,孤獨陪伴我。當快步經過,你願不願意與我分享一點你的孤獨?三个私想城市联合创作我们一个在米兰一个在北京一个在福州一个在纽约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北海道还有在......如果你也想参与联合创作,请留言。如果你也有孤独的小故事,请留言(6岁的女孩肚子痛、呕吐长达一年多,家人以为孩子得了肠胃炎,医院治疗未见好转。近两个月,孩子除了肚子痛外,还时不时喊头痛。谁知一检查竟查出直径超过4厘米的脑部肿瘤,幸好最后顺利实施手术切除了肿瘤,孩子重获健康。
瑶瑶(化名)来自肇庆,还有1个月就过6岁的生日了。早在一年多前,瑶瑶就经常喊“肚子疼”。家长以为孩子从小体弱,尝试各种方法为她调理身体,但就是未见好转。两个月前,瑶瑶突发头痛、呕吐,医院以“肠胃炎”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反而更严重了。“半个月前,发现她跳舞的时候四肢明显无力。”瑶瑶的爸爸*先生说。
后来,父母带着瑶医院就诊。该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杨宝应检查后发现,瑶瑶后颅窝占位性病变,并出现梗阻性脑积水,考虑髓母细胞瘤的可能性较大。
髓母细胞瘤是小儿较常见的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且发病高峰期在10岁以前,目前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杨宝应神经外三科主任
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杨宝应团队为瑶瑶实施了“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切除术+ICP探头置入术+硬脑膜修补术+颅骨成形术。”术后患儿神志清醒,头痛、肚子痛、呕吐等症状消失,其病理结果证实为经典型髓母细胞瘤(WHOIV级)。
肿瘤的全切除是髓母细胞瘤治疗的主要措施和预后关键,术后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防止肿瘤复发及转移播散,杨宝应建议术后先辅助化疗,并制定了合理的化疗方案。
杨宝应提醒家长朋友,由于儿童在表达方面不能像成人那么明确,如有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及走路不稳,应该先应考虑髓母细胞瘤的可能性。髓母细胞瘤患儿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常因反复呕吐而就诊消化科。“对于儿童的异常,家长需引起重视,医院检查,不能掉以轻心,以免错过早期诊断及最佳治疗时机。”
专家简介
陆永建
大外科首席专家兼神经外二科、神经外三科主任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从事神经外科工作40余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和颅神经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
年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薛庆澄教授并获医学硕士学位。年由国家卫生部选派赴日本国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研修脑神经外科学一年。年到广州医院工作。年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外科学习半年。
曾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70多篇。担任《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
曾任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医院首席教授,曾任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颅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杨宝应
神经外三科(小儿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学硕士,毕业于广西中医学大学神经外科专业。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进修学习一年,上海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学习半年。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委员。
从事小儿神经外科十年,擅长小儿颅咽管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小儿脑积水、狭颅症、脊髓栓系等小儿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尤其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颅咽管瘤、狭颅症等儿童常见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小儿血管病、颅脑外伤的神经功能恢复做了基础和临床研究。参与完成广西自治区自然基金课题一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标星+医院
一秒找到三九君
▼
编辑:LN排版:KB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阅读丨可怕!40岁女教师每天醒来天旋地转,犹如大海中航行的小船般上下颠簸……
●点击阅读丨太揪心了!17岁花季少女带着妹妹跳水库自杀,她的遗书更让人心碎……
●点击阅读丨这不是段子!33岁年轻妈妈急性脑梗入院,原因太让人心酸了……
医院简介医院
医院
广医院
广东省华南癫痫与脑科学研究所
广东省内异地就医直报定点医疗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三医院
办院思路:技术建院、质量建院、创新建院
核心价值观:更专业、更有效、更经济
医院愿景:为大众带来健康与希望!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