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啊!是不是我胃烂了?是不是很严重啊?”
“是糜烂性胃炎严重,还是胃溃疡严重啊?”
“为什么胃镜报告是糜烂性胃炎,病理报告却是浅表性胃炎啊?”
糜烂性胃炎可以分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
这样的病人,胃镜下常常病变比较明显,表现片状糜烂或浅溃疡,可见咖啡色陈旧性出血点或血痂。
慢性糜烂性胃炎常常因为胃的粘膜保护功能下降,在受到一些攻击因子,比如酒精、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食物、胃酸等等长期作用下,导致胃粘膜表面出现一些以充血糜烂为主要胃镜下表现的慢性炎症。
通俗一点说,只是胃的粘膜表面有些糜烂灶,并不是“胃烂了”那么可怕。
那“糜烂”和“溃疡”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糜烂和溃疡都是胃粘膜损伤,糜烂是比较表浅、仅仅局限粘膜表层,常常是多处点状或小片状病灶。而溃疡往往单个或多个相对较大、界限明显、损伤深达肌层的病灶。可以看出,其实溃疡比糜烂相对要重。
从以上介绍大家不难理解,糜烂性胃炎其实是胃镜下肉眼所见,也就是胃镜镜下的诊断。
那糜烂性胃炎病理诊断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
最多见的是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如果胃炎时间久了,引起胃的腺体减少、萎缩,也可以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
如果糜烂部位组织细胞发生异常增生,也可以病理报告出现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形增生、上皮内瘤变),这就需要引起重视,有可能就是癌前病变。
提到“癌”,大家其实不必紧张,一般糜烂性胃炎离“癌”其实还很远,绝大多数可能一辈子也扯不上关系。
因为很多糜烂性胃炎只要注意去除病因,比如注意饮食,不要饮酒,不要吃过辣的食物,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根除幽门螺杆菌,经过适当的治疗,完全可以治好。
只有那些反复发作,持续的炎症刺激,可以由浅表性胃炎演变成萎缩性胃炎,导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等,也是可能发生胃癌的。
老胃病,需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