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31种疼痛立竿见影的止疼穴位
TUhjnbcbe - 2021/4/28 1:09:00

今日推荐

3月21日青岛--点击查看

龙氏正骨,罗氏正骨。每月1期,长期有效。

咨询电话(
  

1)急性咽喉肿痛:治疗嗓子疼效果最好的是少商穴,尤其急性咽喉肿痛。注:必需强刺激,通常末梢的穴位,即井穴,都需要用三棱针点刺,放一滴血。照海穴最突出的功效就是治疗咽喉方面的疾病——咽喉痛、慢性咽炎等方面的问题。

2)咽喉肿痛、不能咽唾甚至失音:赶紧按肾经上的然谷穴;

3)咽喉肿痛、发干:按摩液门穴(它可以治人体干燥症——眼睛干涩;嘴干无唾等)。

4)咽喉肿痛、上火:按摩胆经的原穴丘墟穴,它能治疗各种上火症:如嗓子发炎、咽喉肿痛、牙痛、眼睛红胀红赤等。还可按摩后溪穴还可以治疗上火引起的咽痛等症。

5)咽喉肿痛、眼睛红赤,赶紧揉清冷渊(它是一个去火要穴),可使火气马上降下去。尤其心里烦躁、头胀头痛,揉外关也不管用,赶紧揉清冷渊和天井,就可以很快解决问题。

15、胸腹疼痛不适可按摩公孙穴

公孙穴位于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见下图)。一般把公孙穴看作一个区域,在脚拇趾跟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那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孙穴了。

按摩方法:

按住公孙穴,用力按下去,如果嫌力度不够,可以用一只脚的脚跟去踩或者顶这个位置,适可而止,有酸胀感就行。

还可按摩阳交(阳维)穴,位于下肢外踝尖上7寸处。此穴能疏肝利胆、通经活血、定惊安神、治胸肋胀痛、癫狂、膝股痛等。

治心悸、心痛,可按心穴(位于掌面,中指第二、三节指骨问横纹中点);

16、胃痛:

1)按摩手心反射区中的“胃肠痛点”(见上图):

2)如果突然胃疼,就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按压100下,左右手都要按,很快胃痛就会缓解。

2)胃经的梁丘穴对于突发的胃痛和胃痉挛有特效。可取胃经上的梁丘穴(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当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点按治急性胃痛。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另外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3)公孙穴配中脘穴、内关穴可缓解胃酸过多和胃痛。

4)对于心口痛、胃痛:按摩心包经上的阴郗穴(沿着手少阴心经,在手腕横纹上0.5寸),它负责手少阴心经与胃的交通,可以疏通心经与胃之间经络的堵塞。

5)烧心:这是胃酸倒流进入食道引起的不适。除了服用抑酸药外,还可以在食用高脂食物过后,咀嚼30分钟无糖口香糖。

17、肚子、腹部的病痛:

可通过足三里穴来缓解。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就是理上、理中、理下。如果是胃不好,乃至有头颈心肺系统的症状,由于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可以往上方使劲按按;就要“理上”;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如果有小腹部不适,乃至有便秘或泌尿生殖系统的症状(如痛经),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18、腹泻不止:

如果吃了不洁的食物或与自己体质不符的饮食,从而导致急性肠胃炎乃至腹泻不止的话,是身体的正常排异反应。可以通过按揉或艾灸天枢穴、神阙穴达到尽快止泻的效果。

19、胆囊疼痛:

可按揉外丘穴。(胆经上的外丘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按摩时要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5~6分钟,长则20分钟不等,视病情的缓解情况而定。

20、发生急性扭伤:

扶他林乳胶剂上述乳胶剂涂抹(若五、六天仍不见好转,医院求医)。

21、腰部扭伤

不论摔伤哪侧腰肌,即先按那侧大拇趾后的太冲穴一分钟,然后再按另一脚的太冲穴一分钟,之后双侧的太冲穴;再按一分钟。注:本术对腰扭伤患者愈严重愈有效;在3天内救治效果更好;点穴得用力令患者必须有强烈的酸胀感方才有效。

22、腰疼:

1)按摩太冲穴:

有60%的成人在不同时期内都有过急性腰痛的历史,多数是由于劳累过度、不正常的姿势、精神紧张以及不合适的寝具等因素引起。如果突然出现腰痛,你不妨按按太冲穴来缓解症状。太冲穴位于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之间,向脚腕方向三指宽处。用拇指指尖对穴位慢慢地进行垂直按压。一次持续5秒钟左右,进行到疼痛缓解为止。对于久坐办公室的人来说,工作时要使背部紧靠椅背,以便使腰部肌肉得到支撑,还要注意写写停停,时而向后伸伸腰,经常锻炼,避免肥胖给脊椎带来过大的负荷而引发腰痛。

2)按摩、针灸或敲打右少海穴,可以治疗很多人的顽固腰痛。少海穴是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在右手臂的肘弯处,治疗腰痛就在此下针(或重手法按摩)。而且只此一穴,根本不用其它辅助穴位。

3)按摩委中、肾俞、阳陵泉、环跳穴;

4)练太极养生功

先把右手手心按在肚脐眼(即神阙穴)上,左手手背按在命门穴(在后腰与神阙相对的地方)上,接着,上身右转,带动两手甩动,右手往后甩,去拍命门;同时左手往前甩,去拍神阙。手掌拍下,马上随着身子的左转而弹起,右手往前甩拍神阙,左手往后甩拍命门。如此来回重复。我们的神阙和命门两个穴,就像太极阴阳图的黑白点,而当我们把手自然甩起来时的优美曲线,正好形成一对阴阳鱼。

23、急性痛经:

按摩女福穴(给女人带来福气的大穴:位于外踝前侧约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极易辨认),可用压痛法取准,也就是哪里最敏感、最痛就压哪里,每次按8分钟,酸胀感越强烈越有效。女福穴止痛效果好,对于妇科疾病的一切疼痛,如痛经、产后子宫收缩疼痛,以及女子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疼痛等,都有显著疗效。

还可按脾经上的地机穴(郗穴),位于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病证;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小便不利,水肿等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24、痔疮:

每天早晨和晚上排便过后,将患处浸浴在热水中15—20分钟,一天3—4次,能缓解肿胀疼痛。每天吃够25克纤维可预防痔疮复发。

25、皮肤疼痛:

国际上通行的治疗方法是首选外用止痛药,比如扶他林乳胶剂等,它可以直接作用在局部,在保证较好疗效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吃口服止痛药带来的肠胃不舒服。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专家孙忠实教授表示,在美国、英国、韩国、日本,人们的外用止痛药使用率都在一半以上,在韩国七成人都会首选外用止痛药,而在中国这一人群甚至都不到10%。可以在家庭小药箱中常备扶他林乳胶剂类止痛药,就可轻松止痛。

26、晒伤:

过量紫外线照射引起皮肤细胞发炎并刺激皮下神经导致疼痛。将毫克维生素A和15微克维生素E混合到乳液中涂抹,可以防止晒伤。如果已经晒伤需要涂抹药膏,就把它先“冰镇”10分钟吧。

27、腕管综合征:

常用鼠标的白领、常抱孩子的新妈妈几乎都有过这种疼痛。最好的办法就是休息时手握拳,用中等力度捶打沙发或靠垫,可有效止疼。如需长时间打字、开车,最好戴上护腕。让键盘处于合适的高度,过高或过低的手腕都会压迫神经。

28、腱鞘炎:连接肌肉与骨骼的韧带老化或发炎,会造成组织的疼痛,通常发生在肩部、肘部、跟腱或膝盖。最好的办法是停止运动,对疼痛区域进行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直至疼痛缓解。

手腕部腱鞘炎可通过长期坚持做“香功”(活动腕部)解除。

29、关节疼痛:

美国维骨力胶囊(Vinteail-Scaps)对骨关节的功能衰退等极为有效,如急、慢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等,具有消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抑制及消退关节退化之形成的作用。维骨力胶囊的主要成份为胺基葡萄糖,是软骨组织的重要营养素之一,为人体的必要元素,专门用来治疗风湿性疾病。此外,对膝关节的疼痛,坚持每天做“跪膝法”(即在床上跪行),效果明显。

30、脚腕扭伤

强力刺激脚底涌泉穴,用拇指强烈按压令患者有强烈的刺痛感,如拇指力量不够时可用中指弯曲用力顶压,令病人有吃不消的感觉即可,约3-5分钟即可活动自如。

31、脚底疼痛:

脚底是人类和地平面间的“连接点”,穿鞋不当、走姿不当或运动损伤,会使足弓的韧带得上慢性炎症,导致疼痛,让你“如履针锋”。每天在踝关节和足弓处冰敷15—20分钟,同时练习用脚滚动网球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疼痛。此外,不要爬山或上陡坡,这会加重足底筋膜的负

紧张焦虑、脾胃积食、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好、颈椎腰椎疾病,甚至“大姨妈”(月经)等诸多因素都可能会引发头痛。

头痛与“气”有关,揉揉“消气穴”,试着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疼痛,然后根据具体头疼的部位可以尝试做如下选择:1偏头痛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疾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也有特效。2前额和眉棱骨痛前额和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此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3耳朵上部痛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耳朵上部,就可按摩胆经,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4太阳穴痛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5头痛如裹可以先按摩脾经的阴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6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或针刺百会穴。7后头痛属太阳经病。可以按摩小肠经的后溪穴,治后头痛、颈椎病、落枕和情志病。另外,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8头颈僵痛俗话说“头项寻列缺”,可试试肺经列缺穴。9肾虚头痛肾阴虚和阳虚都有可能诱发头痛。肾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肾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可以通过经常按摩肾经的复溜穴、太溪穴等改善。10左边的偏头痛经常出现在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这种现象在经期刚过的女性身上比较常见。肾经的筑宾穴,可以有效缓解左侧头痛的状况。另外,肝血不足也可通过按摩肝经的曲泉穴来调理。11右边的偏头痛如果经常出现的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可以通过按摩肺经的尺泽穴和肾经的复溜穴来调理。12酒后头痛十指梳头,特别是两侧胆经。其中率谷穴治酒后头痛有特效。

对以下文章感兴趣:点击即可免费“阅读”

1、颈部肌筋膜性疼痛。

2、触诊的方法及要点。

3、龙氏正骨—仰头摇正法动作要领

4、11天中医正骨培训班。

5、龙氏正骨—低头摇正法。

6、4月7日广州

课程咨询扫码即可

龙氏治脊疗法总论

概述:由于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植物神经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作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保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为治脊疗法。

龙氏治脊疗法包括几方面

1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主要是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损伤。2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其目的为放松颈后肌群、止痛;水针疗法:(针剌、电针、埋线)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治脊疗法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要领、口诀脊椎病因学基本理论

1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线片定位诊断)。2熟练掌握颈椎小关节错位类型。3颈椎病临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4熟练掌握正骨推拿法。

学习治脊疗法要领

1要求做到稳、准、轻、巧,手法中须柔中带刚。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触诊脊椎偏歪时,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还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对于颈椎错位须分清类型,尽可能以少而准的正骨手法纠正。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粗暴复位,发生意外损伤而加重病情。对于病情复杂者,须分析清楚,先易后难,逐步复位。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准),三步定位诊断准确(治疗部位选准),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手法选准)。轻:手法能轻勿重,先轻后重,老少弱者用缓慢复位法。巧:利用体位、杠杆力、对顶力、对拉力、牵引力复位。2治脊疗法中须采取标本并治,预防复发等综合措施。3鉴别传统诊断、治疗与脊椎病因学中诊断、治疗的异同点。治疗中须调动医生及患者两个积极性,其中医生占60%,而病者占40%,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治愈。

正骨推拿口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勿粗暴伤病人,“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配合疗法

1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2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3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4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2)治脊疗法操作程序,四步十法,正骨十法四步十法

1放松手法:揉法、按法、拿法、滚法。2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选用。3强壮手法:(分筋、理筋法)、调和阴阳:弹(拨)法、拿(捏)法;推(擦)法、点(穴)法。4痛区手法: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揉(捏)法、抚(摩)法、搓(擦)法,点(穴)法,叩(打)法、震(颤)法、运动法。快速复位法:适用于青壮年(闪动力)。缓慢复位法:适用于老年人,小孩,体弱者(生理运动)。

正骨十法

1摇正法:仰头摇正主要针对C1、2关节错位;低头摇正及侧头摇正主要针对C2-5关节错位;摇肩法主要针对C6-T2关节错位。目的纠正左右旋转式错位。2推正法:侧(仰)卧推正法主要针对C1-6关节错位;俯卧(床边悬吊)冲压法主要针对C7-T3关节错位。目的纠正前后滑脱式错位。3搬正法:侧卧搬按法(拉肩法)主要针对C1-6(C6-T2)错位;挎角搬按法主要针对C2,3关节错位。可纠正侧弯、侧摆式错位。4牵引下正骨法:主要针对椎间盘变性并错位、椎间盘突出、多关节多型式错位者。5反向运动法:对拉舒筋及对顶复位(冻结肩),适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挛缩。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3)

正骨推拿疗法

正骨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
  1放松手法:其目的使患者颈椎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充分放松,主要通过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应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紧张压痛点处做震法。手法应柔和轻松,避开椎小关节肿痛处,或者使用轻手法。


  2正骨手法:分快速复位法和慢速复位法两种。前者多适用于青壮年及健壮者。后者适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对体质弱和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也可应用缓慢复位法。快速复位法应先选好“定点”及“动点”,在操作中加一个有限制的“闪动力”,以使颈椎关节因受短速有力的“闪动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的动作与快速复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闪动力”,重复3-5次的连续动作,让关节在运动中受“定点”的阻力和“动点”的动力而还纳复位。


  3强壮手法:对于椎旁硬结粘连组织,可用弹拨、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结调理软组织的平衡机能。对于松驰、萎缩的软组织,可用指针点、捻、叩打、摩擦生热等法,以温热补气与强壮,并可选取一组穴位行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补益法。强壮手法对病程长,体质虚弱和老年病人尤为必要,同时对颈椎关节失稳有康复作用。


  4痛区手法: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由于神经、血管继发性损害,还可在四肢、头、胸、腹部出现症状和病症。传统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疗为主,治脊疗法的正骨推拿法则是以脊柱部位治疗为重点,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压迫,临床症状常可立竽见影地减轻或消除,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但对病程长,症状重的病人,在结束治疗之前,于脊柱复位后,应在痛区局部常规施行简易手法,起到促进局部组织康复的作用。根据局部症状可以选用补虚泻实的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弹法、捏拿法、震颤法、叩打法,点穴法和运动法等,必要时随症选用。


  正骨推拿的要领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随症变通选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达到复位。一般选1-4种正骨手法即可,治疗时间短暂而快捷。揉法可以贯穿于整个手法治疗的每个阶段(开始、结束及每个重手法之后),故又称调整手法。病情轻者只用放松手法与正骨手法即可,无颈椎关节错位或关节错位已复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强强壮手法。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4)——整脊疗法各配合疗法

1.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5)—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

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

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3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1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

2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

3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

4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

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6)—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伸屈、侧屈、旋转运动。


  伸屈运动时可引起前后滑脱式错位。X线侧位片呈: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推正法。


  侧屈运动时可引起侧弯、侧摆式错位。X线正位片呈椎体、棘突、钩突排列侧弯、侧摆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搬正法。


  旋转运动时易引起左右旋转式错位。颈椎X线侧位片呈双边、双突征。正位片见棘突左、右旋转,纠正错位可选用摇正法。


  伸屈运动时暴力损伤易引起倾位、仰位式错位。X线侧位片除椎体后缘连线中断、成角、反张外,还可见椎体倾、仰变化。纠正错位可选用牵引下推正法及牵抖冲压法等。


  混合式错位(综合上述变化在同一椎体间);多关节错位(一种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多关节多型式错位(二种以上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颈椎X线片兼有上述表现,治疗根据情况分别选取用搬正法、推正法及摇正法等。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7)—颈椎病分期及分型

1、颈椎病分期早期——椎体轻度骨质增生中期——椎体中度骨质增生(早、中期出现椎间失稳)晚期——骨桥形成,椎间重新稳定。

2、颈椎病临床分型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交感型、颈型及混合型六型

3、颈椎病病因分型骨关节损害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损害型及混合型四种
  3.1骨关节损害型:病因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及椎小关节炎(骨关节炎)。其X线片显骨质增生浸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椎间隙变窄,椎小关节炎引起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改变,骨质增生部位与临床症状的定位相一致,发病多缓慢。
  3.2关节功能紊乱型:病因为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或椎间盘突出。其X线表现为颈轴变异:变直、中断、成角、反张,双边征、双突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体轻度滑脱,韧带钙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的定位多不一致。发病易突然。
  3.3软组织损变型:病因为颈部急性损伤后软组织痉挛,或颈肌慢性肌纤维织炎。X线多无变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定位诊断多不一致。起病缓慢者多于突发者。
  3.4混合型:临床症状兼上二或三型。颈椎X线表现同样兼上二或三型。发病多突然。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8)——颈椎关节错位型式


  颈椎小关节错位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颈椎椎间关节包括颈椎间盘、左、右钩突关节及左、右后关节五对,不同姿势引起的作用力可导致不同关节错位方向的不同。
  1.前后滑脱式错位:当椎间盘损伤、退变时易发生椎间盘关节滑移。触诊同一平面横突左、右两侧均隆起或凹陷。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联线中断,上一椎体向后或前滑移。
  2.左右旋转式错位:椎间盘尚好,颈椎扭转时易发生。触诊错位椎的横突偏歪为上下二椎方向相反。X线侧位片可见错位椎体双边、双突影,或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或反张,斜位片见椎间孔内小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其左右多不在同一椎间孔。
  3.侧弯侧摆式错位:椎间盘受损或已变性,颈椎侧屈过度或颈椎侧位挫(撞)伤时易发生(习惯高枕或偏一侧睡者多见)。横突触诊颈椎向一侧偏歪或侧弯隆突,另侧 陷(症状常出现在错位关节的凹陷侧)。X线正位片可见颈轴侧弯,或某二个椎间钩突关节偏歪不对称(侧摆),病程长者常见钩突关节变尖。
  4.倾位或仰位式错位:多见于急性外伤或有外伤史者(尤以挥鞭性损伤常见),有时合并有旋转错位。横突触诊兼有前后滑脱式和侧摆式的关节偏歪情况,棘突触诊间距不正常(一宽一窄)。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棘突)倾位或仰位(上宽下窄为仰位,反之为倾位)。
  5.混合型错位:与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
  6.钩突关节型错位:好发于早期变性的椎间盘部位。后关节错位触诊易于发现,钩椎关节错位,除侧弯侧摆式易于触诊外,轻度的扭伤或滑膜嵌顿,虽症状较明显,但关节变形不易触诊。检查确诊时,注意下列三个特征:1.斜角肌紧张呈索状硬结;2.术者以手指沿此索状硬结向上触诊至横突处,重症者可触及绿豆大的粒状硬结,为横突间肌及软组织痉挛形成;3.该处压痛明显,重按可诱发症状。当关节复位后,症状可即行缓解或消失。X线正位片可见椎体侧摆,病程长者,可见钩突关节骨质增生(变尖)。
  7.后关节滑膜嵌顿:由于后关节襄松驰,当关节张开在某种姿势较久致关节内膜牵张松驰后,突然活动关节,襄中的内膜(又称滑膜,分泌滑液,内含丰富交感神经组织,由脊膜返回支神经支配,痛觉十分敏感)因松驰而被关节蛟合于关节内,称为关节滑膜嵌顿。最常见于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颈部因剧痛引起反射性肌痉挛而致活动功能显著受限,出现斜颈。触诊于发病关节处有包块样隆起,(关节内膜受伤后,渗出水肿至关节肿胀),多呈半球形,按之剧痛,其有关颈部肌肉保护性紧张。颈部X线侧位片可见该椎间关节椎间隙后缘增宽,密度略增高(关节炎表现)。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9)颈椎病正骨十法

1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2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牵引下正骨法方法:用QY-6型牵引椅。牵引重量,16-20kg,时间5-15分钟。手法:选用推正法(滑脱式),摇正法:摇头、摇肩(旋转式),搬正法(侧摆式)、综合法(倾仰式、混合式)、反向运动法(斜角肌)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型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牵引后选用摇正法、推正法、侧向搬按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研究证明,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较安全,舒适(无痛)而且疗效显著。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或免除手术之苦。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应先用卧位徒手复位,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于QY-4型牵引椅上(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9.1牵引下推正法: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左右侧分别进行,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
  9.2牵引下摇正法:适用于C2-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选用复位角度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定点”隆起横突后侧,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左手坶指“定点”于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术者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使上体活动),重复3-5次,再如法做另一侧。
  9.3牵引下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突关节错位)。术者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颈椎关节侧摆复正即完成。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

10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龙氏正骨胸椎手法

胸椎正骨手法:

胸椎后关节呈冠状面,胸肋关节和肋横突关节与胸椎后关节相联结,胸椎椎间盘前后等高,且较薄,加上胸廓的保护作用,故胸椎不易做旋转动作。胸椎棘突细长并向下方重叠如盖瓦状,故在定位时棘突与椎体约差一节。正骨手法的施治时要注意这些生理特点。

胸椎正骨推拿常用手法:

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擦法、平推法为主,与棘突旁拇指揉法结合使用。强壮手法以双拇指棘旁拨筋法,最长肌提弹法,穴位根据病情选配,以背部俞穴为主。胸腹内脏病者,加用捏脊疗法。痛区手法:腰背痛以外的痛区按胸部或腹部症状选用镇静手法或兴奋手法。正骨手法常用的有五式:俯卧冲压法式;捶正法二式。

1、单向冲压法

单向冲压法:适用于单椎后凸滑脱式错位和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平放于薄枕上,术者单手或双手重叠,掌根置于后凸棘突上(如向右侧弯侧摆者,术者站于患者右侧,双手用力方向偏左前方),嘱其做深呼吸,呼气时,术者用有限度的冲压力,重复2~4次。冲压法亦可在坐位下进行。患者骑坐于木椅上,面向椅靠背,术者立其后,用右膝关节屈曲顶按于其后凸的棘突下方,术者双手扶患者双肩向后拉,同时右膝适当用力向前顶按。滑脱较重者,加牵引

力,患者双手对抱,术者双手从其腋下伸出抓住其前臂,复位时将患者向上端起并向后拉,右膝同时顶按。对合并旋转式错位者,顶按后,将患者大幅度向左,右旋转上体复位。此动作由于术者前臂经患者腋下伸出,向左转时将右手向上抬,左手向下,使患者同时做左侧屈体位,较易成功。如法向右复位。

2、俯卧双向分压法(亦称间接冲压法)

俯卧双向分压法(亦称间接冲压法):适用于于某椎向前滑脱或倾位仰位式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垫高枕使成驼背状,术者站其左侧,双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病椎其上下二椎棘突处,配合呼吸做由轻渐重的多次适度冲压,由于术者双手交叉用力方向相

反,与胸前高枕联合作用、常可将凹陷的胸椎撬起。(见下图)。

3、俯卧旋转分压法

俯卧旋转分压法:适用于胸椎左右旋转式错位。以T6棘突偏左、T7棘突偏右为例,患者俯卧,胸前垫薄枕,双手放在躯干两侧,背部放松。术者立其右侧,右掌根置其T7棘突右旁,左手掌根置其T6棘突左旁,配合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适度的冲压力,由于双手用力方向不同,使T6、7受到旋转力而复位。术者紧接着转体将左手下移定点于T7棘突右旁,右手移至T8棘突左旁,重复上述复位动作。如此将各椎间调整达到全部复正为止。

4、肋骨平推法

肋骨平推法:胸椎错位,尤以向前滑脱者,其有关肋骨多见隆起或合并肋软骨炎,复位时亦可借助肋骨的杠杆作用,术者用掌平推法和按压法,将隆起的肋骨下按,按时嘱患者深吸气,有利于胸肋骨小头关节的复位。并注意整个胸廓变形的矫正。

5、俯卧定向捶正法

俯卧定向捶正法:此法比冲压法安全柔和些,适用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儿童。患者俯卧,肩背放松,术者右手握拳,左食指或拇指置于偏歪的棘突旁,用拳捶于食指末节而震动其错位棘突。亦可用器械(或用一特制指形小棒)代替手指捶正。

捶棘突与捶横突交替进行效更佳,以T3棘左旋,T4棘右旋为例:术者立其右侧,以左食指“定点”于T3棘左旁,右手握拳捶击左食指末关节部,以向右45°拳击椎板与棘突根部使其向右旋移,继而“定点”于T2棘突右旁外1横指处,即T3右横突后侧,右拳捶击方向垂直,使后旋的横突受力前旋而达复位,此两定点可交替重复2~3次。对错位重的患者(如倾位仰位式错位),本手法作为微量调正,最好在牵抖冲压法后进行,椎体倾位或仰位错位时,因关节突的挤压,常致其上、下方的椎体向后隆凸,当左右偏歪捶正后,还以捶正法纠正,会加强疗效。同例,先调正患椎上方椎体,术者站于右侧,左手食、中二指,分别“定点”于T1-3棘突两旁,右拳由上向下斜击双指,每椎捶1~2下,1~3椎捶击2~5遍,由轻渐重,继而站其左侧,以同法将T7、6、5椎隆凸部,由下而上捶正,经上下捶正后,能使棘突间原增宽和变窄的棘间调正使复位完善。配合背部拍打法进行。此种病情,脊柱失稳较重者,应配合练保健功才能巩固疗效。

6、悬吊牵引推按捶正法

悬吊牵引推按捶正法:适用于混合式错位者。完成第一步放松手法后,嘱患者双手抓住单杠或肋木(无此装置可在门框上或由助手将患者背起)使身体悬吊起来,术者用掌按压推动其错位胸椎和肋骨隆起处,或以拳捶正之。术毕,将患者缓慢放下,(不能跳下)以免发生新的创伤。此法旨在于缺乏治疗床环境时,可利用门头、树木、铁架等作悬吊工具,以替做“牵抖冲压法”进行正骨复位。

其他复位法可参阅腰椎及颈椎复位法。例如摇腿揉腰(胸)法、坐位旋转复位法、提肩侧摆推正法等。

龙氏正骨——胸腰椎正骨推拿操作程序

龙氏正骨将中医正骨、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结合进行手法的革新,形成一套针对脊椎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等治疗脊椎病的手法。这套手法可以对脊椎病因引发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其特点为:稳准、轻巧、无痛、安全,疗效确切,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正在推广应用。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

1放松手法:

放松手法:胸椎以掌揉法或用掖法顺最长肌、菱形肌方向,由上而下或由内向外往返2~3遍,棘突旁多裂肌、棘肌部(华佗挟脊穴),以双拇指揉法,椎旁痛点按法或震法左右侧同法施术。达到背部紧张的肌肉、筋膜放松为目的。腰椎放松手法,因腰肌较健壮,急性损伤时,腰肌痉挛亦较重,用掌揉法和前臂揉压法为主,或用擦法,如不易放松时,用“摇腿揉腰法”疗效较佳,痛点(阿是穴)用按法、震法。

2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胸椎/腰椎的正骨手法多为通用手法,要注意掌握椎间结构的生理特点,推拿手法的力度,正骨时定点的方向(角度)和着力点的选择最重要。胸椎与胸廓的整体结构紧密,复位力度角度不当,常导致胸前软骨或关节挫伤引发胸痛,应引以为戒。正骨手法详述于后。

3强壮手法:

强壮手法:胸椎以双拇指在棘突两旁的华佗夹脊穴,自上而下作指压法1~3遍,棘旁筋结弹拨法、最长肌揉捏法或提弹法,辨证选配穴位作点法(按病情选穴),以背部俞穴为主,配以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脊疗法治疗内脏病时,常用“捏脊疗法”作为强壮手法。腰椎的强壮手法,多用筋结弹拨法、深筋膜松解法、穴位推法、点法(腰和下肢选穴,或用阿是穴),拳叩击法和掌擦法(加药油横擦两侧肾俞穴至温热为佳)。

4痛区手法:

痛区手法:腰背以外的痛区,按胸部或腹部症状,选用镇静手法或兴奋手法。镇静手法用于止痛,例如,胃炎、肠痉挛、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哮喘等,在胸肋部作双掌抚摩法、4指揉法痛点揉按法或震颤法。兴奋手法用于功能低下者,例如,消化不良、糖尿病、肾上腺功能减退症、便秘等疾病。按内脏功能减弱,用腹部穴位做拇指推法、腹肌提拿、抖法、摩法、下肢穴位重力点(拍瘀)法、胸部轻六拍打法、带脉温补法(药油掌擦至温热)等。慢性支气管炎、胸闷等,除胸肋部掌揉法外,适量的拍打法,配合呼吸胁部掌压法。腰椎痛区手法,根据病情,治疗下肢或腹部,下肢神经痛者,沿痛部由上而下施以拇指揉法或掌揉捏法、搓法、点穴法、胭窝拍打法、下肢关节运动牵抖法。下肢肌肉痛者,揉捏法、肌腱按压法、震颤法等。下肢麻木者,麻木区拍打法为主(或用梅花针治疗),相关肌腱提弹法,重力点穴法,神经干弹拨刺激法。腹部盆腔脏器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31种疼痛立竿见影的止疼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