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劳森菌主要侵害猪,自然感染潜伏期为8天~10天,国外引进品种,特别是大白、长白猪品种及其后代易感性较强。PPE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至成年猪,尤其是6周龄~16周龄的生长育肥猪易感,发病率在5%~40%,死亡率不高,一般为1%~10%,但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若引起继发感染死亡率可高达40%~50%。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胞内劳森菌可通过粪便在猪只之间经消化道水平传播,胞内劳森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可为疾病的传播媒介,所以灭鼠有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等,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饲喂发霉饲料;猪场同时存在其他肠炎的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因素可促发增生性回肠炎。
三、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潜伏期为2周~3周,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出血型回肠炎(PHE)、慢性型回肠炎(PIA)和亚临床型回肠炎。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拉稀一般是糊状的,颜色一般是水泥样或者沥青样(图1),反正就是颜色比较深。有时候拉的稀粪里面带有血液、肠粘膜(图2)组织。比较小的猪,也可能是拉灰色,这个时候不太好判断了。另外,回肠炎的猪,拉的粪便一般有恶臭。
图1
图2
急性型:较为少见,多发于4月龄~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
慢性型:较为常见,多发于6周龄~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病猪精神沉郁或昏睡;出现间隙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样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背毛粗刚、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在4周~6周可康复。
亚临床型: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四、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可见小肠及回肠黏膜增厚、出血或坏死,肠管变粗,小肠后部、结肠前部和盲肠肠壁增厚,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肠黏膜呈现特征性分枝状皱褶,黏膜表面湿润而无黏液,有的混有颗粒状炎性渗出物,肠腔缩小,肠腔内混有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粪便。
五、预防和治疗
根据猪群的疾病的流行特点、发病状况以及剖检特点,初步诊断为回肠炎。建议客户采用以下措施治疗。
◆1、隔离
对发病猪群马上进行隔离,并对猪群逐头检查,对患猪、可疑患猪和假定健康猪分群隔离和治疗。
◆2、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适当的温度、湿度和良好的通风环境,减少外界环境不良因素刺激,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3、加强粪便管理
由于患猪粪便带有病原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病菌一旦被排放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感染。所以,应定期及时清除猪舍垫料及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猪舍环境卫生,消除传染源。
◆4、严格消毒
对污染场舍、猪舍及生产用具用碘类消毒液或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全面彻底交叉消毒,隔天1次,连用3次,以后每15天交叉消毒1次。
◆5、饲料粗细:饲料不要粉碎的太细,特别是自配料的,一定要注意,不容易消化。
◆6、药物防治
在发病猪群的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预防和治疗,现已证明饲料中连续添加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对防治本病的发生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但有研究表明,在猪生长阶段连续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大剂量使用,可降低猪对该病的抵抗力。因此,应采用脉冲给药法。
方案一:
饲料添加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金霉素。
方案二:
饲料添加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硫酸黏菌素可溶性粉(或硫酸黏菌素)+(高含量)多维。
个别病情严重猪只,注射用酒石酸泰乐菌素注射液治疗+痢菌净(乙酰甲喹),出血症状的可以加止血敏(酚磺乙胺)打针,一面一针,肌注;另外,补液盐饮水。
经过药物治疗后,对少数猪仍机体瘦弱、贫血、食量少的,分别每头1次肌肉注射牲血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对增加食欲,恢复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
各位朋友,您要是喜欢本内容,劳驾您在文末点击“在看”,并转发给朋友,让更多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