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溃疡性肠炎又名鹌鹑病,最早发现于鹌鹑,是由肠道梭菌引起多种幼禽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呈地方性流行。病鹑以肝、脾坏死,肠道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
梭菌
病原梭状芽孢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呈杆状。菌体有鞭毛,能运动,单个散在。本菌抵抗力很强,尤其耐热,并能形成芽孢,一般消毒药不易将其消灭。
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鹌鹑易感性最高,鸡、火鸡、鸽等均可自然感染发病,以多种幼禽多发,鹌鹑常发于4~12周龄病鹑和带菌鹑为其传染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料被鹌鹑采食后,通过消化道感染。苍蝇也可传播本病。本病可单独发生,但多与球虫病并发或球虫病后继发,在饲养管理不良、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也可诱发本病,往往呈散发。养鹑场发生本病后,至少2年要注意预防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雏鹑发病呈急性发作,无明显临诊症状突然死亡,且死亡率极高,可达%。慢性病例出现精神沉郁、呆滞、羽毛蓬松、食欲不振,有的排水样白色稀粪,逐渐消瘦,病程约3周,死亡主要发生在发病后5~14天,死亡率为2%~10%。与球虫病并发时,在血痢消失后仍然排水样白痢,死亡率将增高。
防控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鹑舍的卫生和环境消毒工作,避免产生应激,在3周龄后要注意预防球虫病。本病目前尚无疫苗预防。
一旦发病,应及早确诊,隔离病鹑。可选用氟苯尼考、环丙沙星、杆菌肽饮水或拌料治疗,链霉素也有较好疗效,磺胺药、土霉素对本病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