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罗文明和文化交流对话文集在罗出版
TUhjnbcbe - 2021/10/12 1:28:00
为深化中罗两国人民友谊,回顾、总结两国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成果,展望发展前景,由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策划编印的《中罗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文集罗文版,于近期在罗马尼亚出版。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姜瑜为文集撰文。《中罗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文集邀请了罗文化院副主席克里兹巴伊、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前主任鲁博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丁超、布加勒斯特大学教授白罗米、锡比乌孔子学院罗方院长奥普雷安、《世界文学》主编高兴、中罗友好合作论坛主席米胡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助理研究员温成浩、罗考古学家拉扎罗维奇夫妇等就文化交流、教育合作、考古发掘等领域撰写署名文章,从各自领域阐述两国间交流合作成果,表达人民间的友好情谊。姜瑜大使在文章中写道:回顾中罗携手走过的70余载,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友好合作的主旋律,两国人民情谊绵延。两国文化交流密切热络,已经成为中罗关系提升的积极推动力和维系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强劲纽带,丰富了中罗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内涵。她表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继续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正当其时。愿双方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筑梦想,以真情实意的心灵之约,守护中罗友谊,共同创造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明天!姜瑜大使撰文全文如下:悠悠中罗情,千年心之约——姜大使为《中罗文明和文化交流对话文集》撰文中国古人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认同以及海纳百川的宽大胸怀。世界因多彩文明而生机勃勃,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美美与共。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启迪、相互包容成为世界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等对世界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地处多瑙河入海口的“黑海明珠”罗马尼亚,正位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连接着东西方文明。中国文化和罗马尼亚文化,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绚丽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华夏瑰宝展》在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布加勒斯特,.04)中罗两国虽相隔万水千山,但文化交流一直绵延不断。多年前,罗著名学者斯帕塔鲁·米列斯库远赴中国,他以亲身经历撰写了《中国漫记》《亚洲纪实》等著作,将古老的中国文明介绍给罗民众,也是较早向西方系统介绍中国的欧洲使者之一,开创中罗文化交往的先河。年10月5日,在新中国诞生的第五天,罗马尼亚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罗两国*府分别于、和年签署了三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府和罗马尼亚*府文化合作协定》,并在之后每3-5年不间断地签署中罗文化合作执行计划,为两国文化交往指明方向。过去的70年间,中罗人文交流从未间断且不断深化。《诗经》《论语》《红楼梦》等多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在罗翻译出版;中国纪录片、歌手、乐器演奏家、作家在罗频频获奖;享有盛誉的音乐家埃内斯库、诗人埃米内斯库、画家格里高列斯库、雕塑家布伦库什等罗文化名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罗马尼亚电影《斯特凡大公》《勇敢的米哈伊》《多瑙河之波》等,曾经影响和感动了尤其像我这一代的中国人。回顾中罗携手走过的70余载,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友好合作的主旋律,两国人民情谊绵延。两国文化交流密切热络,已经成为中罗关系提升的积极推动力和维系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强劲纽带,丰富了中罗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内涵。近年来,两国文化交往呈现机制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一幅绚烂多彩的中罗文化交往画卷正跃然纸上。天津手工艺大师任金生在国际学校表演(布加勒斯特,.02)以形达意,绘就机制“大写意”。近年来,“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为中罗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两国文化交流和合作硕果累累。目前,已有13个罗文化机构和组织加入了“一带一路”和17+1框架下不同类别的文化合作平台,实现了密切的人员往来、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文化部长论坛、文化遗产论坛、作曲家采风、文学论坛、文化艺术嘉年华、舞蹈夏令营、剧院联盟、音乐院校联盟、舞蹈文化艺术联盟、电影节联盟等机制合作不断走实走深。在广阔、健全的合作机制下,中罗两国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携手同行,以宽广胸怀打破文化差异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自文化的养分,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合作蓬勃开展。姜瑜大使出席ArtSafari艺术展“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展”开幕式(布加勒斯特,.09)以色填形,精琢品牌“工笔画”。年初“欢乐春节”,中国爱乐乐团携手罗国宝级排箫大师扎姆菲尔在新春音乐会上一曲《森林之舞》余音绕梁,音乐殿堂雅典娜音乐厅点亮“中国红”、挂起红灯笼,为罗民众带来了“欢乐、和谐、共享”的春节氛围。“欢乐春节”品牌活动在罗开展10年来,日益走进罗百姓生活,使中国新年成为罗民众热衷的高品质中国文化盛宴。在过去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以建交70周年为契机,中罗两国去年联合打造的锡比乌国际戏剧节“中国季”、特兰西瓦尼亚电影节“聚焦中国”、ArtSafari艺术漫游当代艺术展“聚焦中国”等中国主题品牌活动成功落地,让广大罗民众领略传统与现代兼具的文化艺术精品的魅力和感染力。中罗互设文化中心取得积极进展,两国*府代表在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于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府和罗马尼亚*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顺利运行,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也将正式揭牌。两国文化中心将成为见证中罗友谊的文化纽带。“欢乐春节”新春音乐会在雅典娜音乐厅举办(布加勒斯特,.01)以点及面,擘画立体“多元化”。近年来,中罗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实现了旅游、翻译、出版、影视、艺术、博物馆、文学、媒体、建筑、体育等方面多元化发展,成为两国文化合作新亮点,如两国互为国际书展主宾国、互译出版合作、联合拍摄纪录片、演出互访、采风创作、合办艺术论坛、互办文物展、电影展、旅游展、摄影展等等。今年初,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府与罗马尼亚*府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向世界表明两国共同合作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决心。双方积极探索签证便利化措施,促进旅游合作,中国来罗游客人数逐年递增,多瑙河三角洲、“吸血鬼城堡”“千眼之城”等越来越成为中国人向往的境外旅游目的地。目前,中罗共建立35对友好城市,在罗有4家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中国功夫的罗民众数以万计。中罗文化各领域合作,扩大了民众间的相互认知,增进了人民间的友好情谊,让中罗文化散发出新的光彩,谱写出两国文化交流的一段段佳话。姜瑜大使和罗文化部长乔治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府与罗马尼亚*府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布加勒斯特,.0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面对这一全人类的共同危机,中罗两国*要互致慰问信,两国友好省市互赠抗疫物资,两国人民心心相惜、守望相助。在中国疫情告急的艰难时刻,罗马尼亚“小快板”儿童合唱团以真情化成歌声,为中国加油鼓劲;在罗马尼亚遭受疫情波及的时候,中方为罗自中国采购、运输防疫物资提供大力协助,中国地方省市和在罗中资企业、华侨华人向罗近20多个省市捐赠防疫物资。我们还组织了4场双、多边疫情防控专家视频会议,与罗卫生部、内务部、近20个地方*府、30医院和研究中心的百余名专家连线,毫无保留地分享诊疗方案和经验。疫情期间,两国孩子互致儿童节问候、罗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明代金器展、锡比乌国际戏剧节举办“中国季”、戈尔日省博物馆举办中国图片展、“云游中国”推介等一系列中罗线上文化活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疫情无情,人有情,中罗两国以文化凝聚战“疫”合力,坚定信心,向着光明携手前行。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回顾过去,中罗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交相辉映,两国人民增进了解、筑牢共识的传统友谊历久弥坚,是两国民心相近、情谊相通的有力保障。着眼未来,面向明天的中罗文化交往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中罗两国是久经考验的老朋友,也是继往开来的新伙伴,我们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中罗友好文化事业充满信心。六一儿童节之际,中罗两国小朋友共同种下“中罗友谊树”(苗韦尼,.06)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继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17+1合作”,使合作既有理念引领、行动跟进,也有机制保障。我们应抓住新时代有利时机,着力寻找两国文化交往互利共赢的切入点,做好长期、可持续的统筹规划。开发利用两国文化中心优质资源和平台,有效发挥双方在地方和民间的广泛民意基础的优势,对接更多务实合作,策划沟通心灵、增进共识的文化合作精品,推动两国文化事业共同发展。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中罗文化交流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激活源头活水,在夯实双方现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深挖旅游、青年、影视、数字化、新媒体等领域合作潜力,开拓“后疫情”时代中罗文化交流与合作新模式,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新成果,推动中罗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形成新热潮。去年,中罗两国共同庆祝建交70周年和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过去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推进中罗人文交流,两国民众是真正主角,两国地方是广阔舞台,两国青少年是未来希望。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继续深入发展文化交流合作正当其时。愿双方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筑梦想,以真情实意的心灵之约,守护中罗友谊,共同创造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明天!中国驻罗大使馆举办“薪火相传”中罗中学生联谊活动(布加勒斯特,.07)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罗文明和文化交流对话文集在罗出版